首页> 中文学位 >门之解读——基于场所理论的中国传统建筑入口空间研究
【6h】

门之解读——基于场所理论的中国传统建筑入口空间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1 问题缘起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1.2.1 场所理论

1.2.2 “门”及“入口空间”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论文的创新性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场所理论的研究现状

1.5.2 中国传统建筑入口空间的研究现状

1.6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基本框架

1.6.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6.2 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 场所理论和传统建筑入口空间

2.1.1 场所及场所精神

2.1.2 场所与空间的关系

2.1.3 建筑中场所的形成

2.2 传统建筑入口空间

2.2.2 从“门”到“入口空间”

2.2.3 入口空间的限定方式

2.3 场所理论与传统建筑入口空间的“建筑意”

第三章 传统建筑入口空间的“场所”探究

3.1.2 场所视角下“人”的存在

3.2 传统建筑入口空间的场所体验

3.2.1 自然场所及人为场所

3.2.2 传统建筑入口空间在场所中的“锚固”

3.3 传统建筑入口空间中场所精神的表达

3.3.1 传统建筑入口空间中场所精神的特性

3.3.2 传统建筑入口空间场所精神的营造

3.4 传统建筑入口空间的场所组织

3.4.1 入口空间的场所组织-引导

3.4.2 入口空间的场所组织-景观

3.4.3 入口空间的场所组织-情感

第四章 传统建筑入口空间的场所案例分析

4.1.1 锚固于场地

4.1.2 场所精神体验

4.1.3 小结

4.2 苏州留园入口序列

4.2.1 锚固于场地

4.2.2 场所精神体验

4.2.3 小结

结语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一般认为,与建筑真正的相遇是发生在“踏入”场所的时候,这个过程需要一个合适的“点”-入口空间。而对于入口空间的处理与把握正是中国传统建筑所擅长的。以门为主体的建筑入口空间,不仅有通行和防卫的功能,还有更为复杂的空间及文化象征意义。
  场所理论发展的历史并不长久,但它为中国传统建筑入口空间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与观点。本文试图以场所理论这种完全西方的理论为指导,对传统建筑入口空间这一完全中式的研究课题进行探讨与研究,期待得到传统建筑研究理论之外的一些东西。
  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明确了“门”、“建筑入口空间”及场所理论的概念,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论文创新点,并规划了论文研究方法及基本框架;第二章讲述了场所理论及传统建筑入口空间,并总结了场所理论及传统建筑入口空间的“建筑意”;第三章将场所理论与中国传统建筑入口空间进行交叉研究。第一节因“事件和行为的发生”,探讨场所对传统建筑入口空间形式的影响;第二、三节就场所理论视角下传统建筑入口空间的场所体验及场所精神表达进行论述。按照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结构分类-自然场所及人为场所,即传统建筑入口空间在场所中的“锚固”(与自然场所的融合)及场所精神的表达(人为场所精神的体现);第四节是关于中国传统建筑入口空间的场所组织方式-引导、景观及情感;第四章是传统建筑入口空间的场所案例分析,具体案例,具体分析;最后一部分是结语与展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