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岩藻糖基转移酶2和3基因多态性及Lewis抗原表达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
【6h】

岩藻糖基转移酶2和3基因多态性及Lewis抗原表达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FUT2和3基因多态性及Lewis抗原表达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FUT2和3基因多态性与克罗恩病的关系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炎症性肠病研究进展之概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1

外文论文2

展开▼

摘要

目的: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主要包括两种临床表现,即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调查结果显示,全世界每年新增UC、CD患者数量逐年上升。但到目前为止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总结现有的研究结果,IBD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因素等复杂因素综合作用于遗传易感者,使宿主体内发生针对自身肠道菌群的异常免疫应答,导致难以控制的炎症反应,最终造成肠组织损害。肠道菌群紊乱或许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与IBD的发病相关。动物模型以及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人群的研究结果显示,宿主肠道菌群的结构和IBD肠组织炎症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人类组织血型抗原(histo-blood group antigens,HBGA)主要在肠道黏膜及其分泌液中表达,分为ABH抗原以及Lewis抗原。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HBGA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肠道菌群的构成。而岩藻糖基转移酶(FUT)2和3基因的编码产物负责催化血型前体物质和岩藻糖结合生成ABH抗原和Lewis抗原,如在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由FUT2基因表达)的催化下,血型前体物质与岩藻糖基结合后变为H抗原,而后者在A酶催化下成为A抗原、受到B酶催化则成为B抗原,从而形成ABH组织血型抗原。而Lewis抗原,则是在α-(1,3/1,4)-岩藻糖基转移酶(由FUT3基因表达)和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共同调节下生成的。在FUT2基因表达的酶作用下,血型前体物质盐藻糖基化后生成H抗原,该抗原和FUT3基因表达的酶催化下,变成Lewis b抗原;若FUT2基因发生突变,FUT2酶失去正常催化功能,血型前体物质将不能被催化生成H抗原,只能在α-(1,3/1,4)-岩藻糖基转移酶的催化生成Lewis a抗原。Philipp Rausch等在临床CD患者的研究中发现,FUT2(rs601338)基因多态性导致ABH以及Lewis抗原表达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肠道菌群的构成。也就是说,FUT2、FUT3基因多态性可能通过调节肠道人类组织血型抗原的表达水平,影响肠道菌群的构成,从而对IBD患病风险产生影响。并且有研究指出,FUT2基因多态性与CD、Ⅰ型糖尿病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病风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目前有关FUT2基因多态性和IBD易感性的研究结论存在较大的分歧。如McGovern DP等研究显示,在欧美高加索人群中,FUT2(rs601338)基因多态性并非UC患者易感性关联因素。但另一项基于芬兰人群的相似研究,结果显示存在该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野生基因型GG的人群UC患病率更高。同样针对欧美高加索人群中研究发现,FUT2基因突变所导致的非分泌状态会增加CD患病风险,不过针对日本人群FUT2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截止目前,FUT3基因多态性与IBD的相关性方面研究报道也较少。基于此,笔者在本课题的研究中,以浙江籍汉族人群为研究对象,同时分析FUT2、FUT3基因多态性,Lewis抗原表达和IBD之间的关联,试图为诠释IBD遗传学病因机制寻找新的线索。
  第一部分 岩藻糖基转移酶2和3基因多态性及Lewis抗原表达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
  方法:
  于2005年1月到2015年10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温州市中心医院、温州市人民医院接受过诊疗的485例UC患者纳入病例组,UC诊断通过结肠镜检查、联合临床、病理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确定,按照“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进行疾病确诊并以同一时间段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体检中心的正常体检者580名(男女比例为319∶261)为对照,对照组人员是基于年龄、性别匹配原则筛选出来的。纳入前排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肿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性肠病家族史,所有研究对象均源于无血缘关系的浙江籍汉族人群。抽取外周空腹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通过SNaPshot技术对FUT2(rs281377、rs601338、rs1047781)和FUT3(rs28362459、rs3894326、rs3745635)6个SNP位点的基因多态性进行测定。另随机选取7例存在乙状结肠炎症的UC患者,再选7例确诊为良性乙状结肠息肉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乙状结肠中Lewis a和Lewisb抗原的表达水平,对比Lewis a和b抗原表达水平的组间差异。
  结果:
  比较FUT3(rs3745635)突变等位基因(A)和基因型(GA+AA)的频率这两项指标,UC组较对照组更高(17.0%比13.3%,P=0.016;30.7%比25.0%,P=0.038)。但FUT2(rs281377、rs601338、rs1047781)三个位点和FUT3(rs28362459、rs3894326)两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组间对比,结果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对疾病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与远端结肠炎相比,广泛性结肠炎患者FUT3(rs28362459)突变等位基因(G)和基因型(TG+GG)的频率明显下降(17.8%比27.7%,P=0.001;31.6%比47.9%,P<0.001)。在FUT3(rs3745635)突变等位基因(A)和基因型(GA+AA)频率这两项指标上,广泛性结肠炎患者也低于远端结肠炎患者(12.9%比19.3%,P=0.011;23.0%比35.0%,P=0.006)。通过Haploview4.2软件对FUT2,FUT3几个SNP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和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FUT2(rs281377)和(rs1047781)两个SNP位点存在连锁不平衡(D'=0.96,r2=0.10),FUT3(rs28362459)、(rs3745635)、(rs3894326)三个位点也互相之间存在连锁不平衡关系:rs3894326/rs3745635(D'=1.0,r2=0.02),rs3894326/rs28362459(D'=0.86,r2=0.3),rs3745635/rs28362459(D'=0.92,r2=0.45)。但是在单倍型频率的分布上,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在乙状结肠炎症的UC患者和良性乙状结肠息肉对照组的肠组织Lewis抗原的表达水平比较中发现,虽然Lewis b抗原在UC组和对照组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Lewis a抗原在UC患者乙状结肠隐窝上皮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8)。
  结论:
  FUT3基因多态性及肠道Lewisa抗原表达水平可能与浙江籍汉族人群UC的易感性相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