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脉冲射频调节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6h】

脉冲射频调节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础研究

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实验材料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脉冲射频调节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目的:
  观察脉冲射频调节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即刻及6个月疗效,并探讨6个月缓解率的影响因素。
  研究方法:
  回顾性探究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于山东省立医院疼痛科行脉冲射频调节(Pulsed radiofrequency, PRF)治疗的79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患者。通过病例资料及电话随访获取患者一般资料、疼痛评分、睡眠质量及持续服药情况,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以及分析不同部位治疗前后的NRS评分差异,并计算患者缓解率,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Ma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疼痛程度、治疗部位、糖尿病、持续服药、射频温度及射频时间在缓解率上的差异,并由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PRF治疗PHN患者6个月缓解率的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
  79名患者中,共随访到的62名患者中,所有随访患者经PRF治疗后疼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统计学分析结果提示年龄、性别、初始疼痛程度、治疗部位、糖尿病、射频温度及时间在缓解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病程和持续服药情况在缓解率上存在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程及持续服药对PHN的缓解率存在影响,超过6个月的病程为缓解率≥50%的危险因素,持续服药为缓解率≥50%的有利因素。所有患者中,PRF治疗后仅有1例PHN患者出现术后恶心呕吐非长久性不良反应。
  研究结论:
  1.脉冲射频调节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确切,并发症少,证明安全有效;
  2.不同部位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经脉冲射频调节术治疗后,其疼痛均可获得一定程度的缓解;
  3.本研究发现:年龄、性别、初始疼痛程度、治疗部位、糖尿病及射频温度、时间可能不是脉冲射频调节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6个月缓解率的影响因素;
  4.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患者尽早接受脉冲射频调节术,有利于患者疼痛的缓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经脉冲射频治疗后的镇痛疗效可在镇痛药物的辅助应用下得以巩固。
  第二部分 基础研究 消退素D2对根性神经痛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根性神经痛(radicular pain)是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herniation)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疼痛较剧烈,严重困扰了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近年来的研究证明,除开组织造成的机械压因素以外,间盘突出的髓核组织(Nucleuspulposus,NP)导致的免疫炎症反应亦是引起根性神经痛的重要机制。消退素(Resolvn)是一种新型的促炎消退介质,而消退素D2(resolvin D2,RvD2)是消退素家族的新成员。研究表明,RvD2不仅在炎性疾病模型中具有明显的抗炎促消退作用,在急性和慢性炎症疼痛模型中也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作用。本研究拟探究鞘内注射RvD2对非压迫性椎间盘突出所致根性神经痛模型的作用及潜在机制,拟为根性神经痛的相关机制和治疗提供基础实验的依据。
  研究目的:
  探究RvD2对非压迫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大鼠根性神经痛的作用以及潜在的机制。
  研究方法:
  1.建立非压迫性椎间盘突出症的模型大鼠,并在术后3天连续鞘内给予消退素D2或PBS。将大鼠分为4组:假手术组(n=12)鞘内给予10μl生理盐水,模型组(n=12)鞘内给予10μl PBS+10μl生理盐水,10ng组(n=12)鞘内给予10μg/μlRvD2+10μl生理盐水,100ng组(n=12)鞘内给予100μg/μl RvD2+10μl生理盐水;
  2.术前1d至术后7d连续测试大鼠的机械痛阈,并于术后7d获取大鼠术侧脊髓背角,并采用Real time PCR及ELISA技术检测脊髓背角炎症因子TNF-α,IL-6和抗炎因子TGF-β1的表达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脊髓背角Akt/GSK-3β信号通路,并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检测消退素D2受体GPR18在脊髓背角的表达情况及其在神经细胞上的特异性表达。
  研究结果:
  1.术后1-7d大鼠机械痛阈明显下降,给予不同剂量消退素D2后,大鼠痛敏反应明显升高;
  2.大鼠术侧脊髓背角中的促炎因子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增加,抗炎因子水平降低,而鞘内给予消退素D2后,促炎因子TNF-α和IL-6表达水平降低,抗炎因子TGF-β1表达水平增加;
  3.鞘内给予不同剂量消退素D2后,术侧大鼠脊髓背角中GSK-3β活性降低;
  4.术后RvD2的受体GPR18在脊髓背角的表达增加,且发现其在脊髓背角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上特异性表达。
  研究结论:
  消退素D2可缓解非压迫性模型大鼠的机械痛敏,RvD2的作用受体表达于脊髓背角的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中,因而其机制与调节脊髓背角炎性通路Akt/GSK-3β,同时减少脊髓背角促炎因子并增加抗炎因子表达水平相关。本研究为消退素D2治疗根性神经痛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及思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