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Bryan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临床研究
【6h】

Bryan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临床研究

1.基本信息

1.1 基本信息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临床表现及相关查体

1.4 手术准备、方法

1.5 术后处理

1.6 评估指标

1.7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性别因素与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无统计学意义

2.2 年龄因素与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

2.3 手术节段数目因素与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

2.4 异位骨化情况统计分析

3.讨论

3.1 颈椎手术的发展

3.2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的兴起和发展

3.3 异位骨化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4.不足与展望

附图表

致谢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随着日常生活压力的增加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诸如教师等伏案工作和学习时间日益增加。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等新兴事物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变成“低头一族”。近年来,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的患病人群与日俱增,且呈现年轻化发展。颈椎间盘突出及颈椎椎管狭窄症均为常见的颈椎病形式,前者为髓核突破纤维环甚至后纵韧带,向后方压迫脊髓或向后外放压迫神经根,产生相应的局部症状及神经症状;后者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继发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常见于中年人群,主要临床症状取决于所压迫的组织及压迫程度。经典的颈椎病分型包括四型,即:神经根型(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脊髓型(cervicalspondylotic myelopathy)、椎动脉型(arteria vertebralis type)及交感型颈椎病(sympathetic cervical spondylosis)。颈项背部及肩部局部疼痛,可伴上肢的放射痛,严重者可出现双手精细动作不灵活、行走不稳等,这些症状均可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颈椎病的保守治疗适用于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主要包括:休息、制动、牵引、药物治疗及功能锻炼。对于有痉挛步态、手部精细动作不能、排尿障碍等脊髓功能障碍者及有神经根症状而系统保守治疗无效者要进行手术治疗。目前手术方式根据入路途径不同可以分为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其中,前路手术的经典术式毫无疑问为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ACDF)。
  自20世纪中期以来,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被首次报道,且迅速发展,其疗效已获得广泛地肯定,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方式。该术式通过病变节段椎间盘彻底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达到脊髓减压及椎体融合的效果。其中,彻底地、安全地切除椎间盘是解除脊髓及神经根压迫最重要的一步,椎体间植骨融合虽可促进手术节段的融合,维持颈椎的稳定性,却减少了颈椎的运动节段。所以,颈椎前路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虽然是治疗颈椎病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但其导致的活动度减小以及椎体间融合等许多并发症,都加速了手术节段上下的邻近节段的退变。
  21世纪初期,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ADR)逐渐被广泛认知,成为新兴的一种颈椎术式。应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于1950年由Goffin等首次提出应用并付诸实践,该手术方式最大的优势在于该术式在对病变椎间盘完成彻底减压的同时,还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颈椎的活动度,此外还能减轻手术后邻近节段的退变,从而使该手术方式逐渐得到认知并被应用。但随着应用人群的日益增加及越来越系统规范的临床研究的进行,一系列术后早期及晚期并发症的出现,如: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的下沉、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HO)等均为研究者们所注意。其中,异位骨化因其潜在的脊髓压迫可能而受到更广泛的关注。此外,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后严重的异位骨化继续发展还可导致椎体间的完全融合,进而减弱了椎体的活动度,产生邻近节段退变,这些无疑都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初衷及核心理念相违背。
  研究目的:研究进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患者术后一定随访时间后异位骨化的形成,并分析导致异位骨化形成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及讨论。
  研究方法:对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脊柱外科行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的70例患者进行分析。患者随访时间为3个月-2年,平均随访时间均为11个月。其中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为47.38岁。70例患者中,神经根型颈椎病17例,脊髓型颈椎病37例,混合型颈椎病16例。行单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患者有44例,双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患者有26例。患者术后3个月、半年、1年,2年门诊复查颈椎正侧位X线片及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采用国际通用的Mc Afee分级法对异位骨化的发展程度进行测量及评估(0级-Ⅳ级),同时对可能导致异位骨化发生的相关因素诸如:不同年龄、性别、手术时间等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范围为术后3个月-2年,平均11个月,70例患者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均大于3个月,其中最长21个月,其中16位患者出现异位骨化,发生率为22.86%,其中接受单节段和双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发生异位骨化的患者分别有8例,发现接受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双节段患者较单节段患者异位骨化发生率高。此外,发生异位骨化的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有10例和6例,发现性别对术后异位骨化的产生和形成并无明显影响;高龄患者较年轻患者术后易出现异位骨化;对70个手术节段总共96个临近节段应用McAfee分级法进行分析,发现有50个邻近节段约52%发生邻近节段退变,其中C5/6发生概率最高。
  研究结论:该随访结果指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在本随访期内的异位骨化发生率仍较低,分析与手术节段数目、患者年龄等有一定的相关性,患者发生异位骨化的概率与患者的性别并无相关性。此外,我们还得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邻近节段中也可发生退变及异位骨化现象,其中以C5/6节段最常见。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技术相比于其他颈椎手术方式,属于新兴技术,经过数十年的飞速发展已成为治疗退行性颈椎病的常用方法,且术后疗效显著,但是对于该术式的长期临床疗效仍需进一步的临床随访及研究来阐明。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