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发房颤对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6h】

新发房颤对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人群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新发房颤的发生率及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和复律的方式

2.2 重要临床特征比较

2.3 主要治疗药物比较

2.4 新发房颤的独立预测因素

2.5 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比较

2.6 新发房颤对住院期间主要不良事件的影响

3 讨论

3.1 新发房颤的发生率

3.2 阵发性房颤的心律失常特征与急诊PCI治疗的关联

3.3 两组患者重要I晦床特征的比较

3.4 新发房颤的预测因素

3.5 新发房颤与住院期间的主要不良事件

3.6 创新点与局限性

4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新发房颤对行直接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
  房颤(AF)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发生率约5%-23%。AMI患者并发房颤后,导致一系列血流动力学改变与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心房泵功能的丧失引起心排出量显著降低,增快且不规则的心室率引起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和心肌缺血加重,同时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导致AMI急性期患者的充血性心衰、心源性休克、室颤甚至猝死发生率明显增加。虽然近年来随着AMI治疗策略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的广泛应用,AF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但较一般人群仍明显增高。同时有研究表明,PCI时期AMI新发AF患者的短期和长期的预后均不良。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仅有少数研究涉及AF对AMI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新发AF对AMI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有助于临床医师更好的评估AMI急性期新发房颤患者的高风险特征,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从而改善AMI患者的短期预后。
  研究目的:
  (1)研究新发房颤对AMI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2)探讨接受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新发房颤的预测因素。
  研究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接受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300例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有无新发房颤,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包括患者的重要临床特征、住院期间的主要治疗药物及住院期间的主要不良事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发房颤的预测因素,研究新发房颤对AMI行急诊PCI治疗的住院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研究结果:
  1.新发房颤的发生率300例患者中新发房颤患者32例,占10.67%。
  2.两组患者的重要临床特征比较
  (1)与非房颤组患者比较,房颤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延长(11.38±11.00vs.8.74±2.33,P=0.001)。与非房颤组患者比较,房颤组患者年龄明显增大(67.94±12.27vs.60.04±11.57,P=0.001),且高龄(≥70岁)患者(59.4%vs.23.1%,P<0.001)和入院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21.9%vs.4.9%,P<0.001)明显增多。与非房颤组患者比较,房颤组患者入院时收缩压(115.53±18.87vs.127.38±21.95,P=0.002)与术后肾小球滤过率(92.61±40.64vs.106.52±34.31,P=0.035)明显降低。与非房颤组患者比较,房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13.54±13.30vs.9.14±3.00,P<0.001)和中性粒细胞比例(83.83±5.92vs.78.04±9.08,P<0.001)明显增高。入院时心率、白细胞总数、血清肌钙蛋白峰值、血清肌酐及尿酸,以及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和吸烟史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两组患者比较,梗死相关动脉、术前TIMI分级、侧枝循环、病变血管支数及术后TIMI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房颤组患者无复流的发生率高于非房颤组(6.3%vs.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0)。
  (3)与非房颤组患者比较,房颤组患者左房内径明显增大(34.38±4.23vs.32.42±4.63,P=0.024)、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49.20±8.16vs.53.53±8.71,P=0.008)。两组间节段性室壁运动障碍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治疗药物的比较
  与非房颤组患者比较,房颤组患者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显著减少(59.4%vs.37.3%,P=0.016)。抗血栓治疗方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硝酸酯类药物及他汀类药物的应用,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新发房颤的预测因素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OR:5.159,95%CI:2.252-11.817,P<0.001)、中性粒细胞比例>75%(OR:6.995,95%CI:1.548-31.609,P=0.011)和左房增大(OR:1.155,95%CI:1.042-1.281,P=0.006)是新发房颤的独立预测因素。
  5.新发房颤对住院期间主要不良事件的影响和预测价值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调整混杂因素前,房颤是住院期间所有不良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充血性心衰、心源性休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出血及无事件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调整了混杂因素后,房颤仍是心源性休克(OR:4.919,95%CI:1.056-22.911,P=0.042)、恶性室性心律失常(OR:3.298,95%CI:1.276-8.527,P=0.014)、出血(B=1.374,95%CI:0.619-2.129,P<0.001)以及无事件生存(OR:0.320,95%CI:0.130-0.787,P=0.013)的独立危险因素。
  研究结论:
  1.新发房颤是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源性休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出血以及无事件生存的危险因素。
  2.高龄、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和左房增大是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房颤的独立预测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