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抑郁症状的潜在类别及其特征
【6h】

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抑郁症状的潜在类别及其特征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HIV感染与艾滋病流行病学现状

1.2 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

1.3 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中抑郁的发生状况

1.4 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抑郁亚型分类及意义

1.5 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抑郁相关特征

1.6 研究目的

第二章 综述: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抑郁的研究现状

2.1 抑郁的概念及流行病学特征

2.2 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抑郁相关因素

2.3 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与抑郁相关的心理特征

3.1 研究设计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4 研究过程及质量控制

3.5 伦理考虑

3.6 统计学处理

第四章 结果

4.1 HⅣ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基本情况

4.2 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抑郁潜在类别分析结果

4.3 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不同抑郁类别的比较

第五章 讨论

5.1 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一般资料特征

5.2 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抑郁状况

5.3 抑郁类别分析

5.4 不同抑郁类别的人口学和疾病相关资料比较

5.5 不同抑郁类别心理特征的差异

5.6 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不同抑郁类别的影响

5.7 研究的局限性与创新性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目的:
  了解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抑郁症状的个体差异,分析其抑郁症状的潜在类别,探讨不同抑郁类别间的心理学特征、整体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的差异。
  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选取山东省某传染病医院2017年4月~12月门诊和住院的189例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评估。采用一般资料问卷、病人健康问卷、广泛性焦虑量表、压力知觉量表、反刍思维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10条目简易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生命质量测定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分别评估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抑郁症状、焦虑症状、感知压力、反刍思维、自尊、心理弹性、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等指标。使用潜在类别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LCA)的方法对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抑郁症状进行分析,探讨其抑郁症状的潜在类别及各个类别的分布情况;并采用x2检验、方差分析等对不同类别进行组间比较。评价不同抑郁类别的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学特征、整体健康状况、生活质量、睡眠质量等的差异。
  结果:
  (1)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中抑郁症状的阳性率为68.2%,其中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抑郁分别占32.8%、16.9%、13.2%和5.3%。
  (2)LCA结果显示,抑郁症状分为四类:分别命名为“重度抑郁型”(类别4)、“情绪抑郁型”(类别3)、“生理躯体抑郁型”(类别2)、“无抑郁型”(类别1)。
  (3)不同抑郁类别在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上存在差异(P=0.025),类别1人均月收入水平≥4000元者占57.5%,高于其他三个类别(P<0.05)。各个类别在其他人口学资料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4)不同抑郁类别在病程和抗病毒治疗时间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18和0.005),类别1和类别4的病程及抗病毒治疗时间均显著高于类别2和类别3。
  (5)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类别之间压力、焦虑、反刍、自尊和心理弹性有显著性差异(P<0.05)。类别4在压力、焦虑、反刍及各维度得分均为最高,自尊、心理弹性得分均最低。类别1在压力、焦虑、反刍及各维度得分均为最低,心理弹性得分最高,自尊水平较高。
  (6)四个抑郁类别之间整体健康状况、整体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事后比较结果显示类别4在整体生活质量最差;类别1在整体健康状况和整体生活质量最好。
  结论:
  (1)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中抑郁症状较明显,需要关注。
  (2)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抑郁症状中存在明显的分类特征,统计学指标支持4类模型的潜在类别,分别命名为类别4“重度抑郁型”、类别3“情绪抑郁型”、类别2“生理躯体抑郁型”、类别1“无抑郁型”。
  (3)不同抑郁类别的心理学指标及整体健康状况、生活质量、睡眠质量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类别4抑郁程度最高,压力、焦虑、反刍及各维度得分最高,自尊、心理弹性得分最低;整体生活质量最差。类别1抑郁水平最低,压力、焦虑、反刍及各维度得分均为最低,心理弹性得分最高,自尊水平较高;整体健康状况和整体生活质量最好。
  (4)针对不同抑郁类型的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将有助于减少抑郁情绪,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