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盛世寒音:高密诗派研究
【6h】

盛世寒音:高密诗派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一节研究动机与目的

第二节研究现状

第三节重要问题的厘清

第一章高密诗派的兴起

第一节乾嘉诗坛概况

第二节山左诗学传统

第三节寒士生存状况与“高密三李"

第二章高密诗派的诗学思想——以“高密二李”为中心

第一节尊崇古意,发为真声

第二节摒弃常熟,规避时俗

第三节李宪乔:与袁论诗,痛斥“格调”

第四节从《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说》看李怀民对张籍的评价

第三章身负高才的诗人——“高密三李”之李宪乔(上)

第一节清高自守的性情和仕隐两难的处境

第二节兼取百家,尤重韩贾的师法渊源

第四章身负高才的诗人——“高密三李”之李宪乔(下)

第一节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第二节羁旅思乡诗

第三节游历山水诗

第四节写景·阐理·动静·用典——李宪乔诗歌的艺术手法

第五章自写本色的诗人——“高密三李"之李怀民

第一节李怀民诗歌的自遣意识

第二节悼亡诗

第三节诗中有人

第六章儒者与诗人合一的典范——“高密三李"之李宪暠

第一节坚奉儒学,性情傲岸

第二节诗与人一,崇真尚实的诗学思想

第三节儒者情怀,心系自然

第四节以情入景,观物推理的创作机制

第七章涵滈于陶韦之间的诗人——李秉礼

第一节生平及与高密派的渊源

第二节根坻于陶,涵滈于韦的师法渊源

第八章身份与心态悖反的诗人——刘大观

第一节师古不泥古的诗学思想

第二节身为知州,心向寒士

第三节达于天人之际的玄思

第四节清真雅健的诗风

第九章开其先续其后的高密诗群

第一节开其先河的“高密三单”

第二节绍述高密诗派的“后四灵”与王新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高密诗派是清代中期具有浓郁传统精神与鲜明地域特色的诗歌流派。其在当时影响颇大,声名远在齐鲁之外,影响持续近二百年。然而,对高密诗派的研究明显不足。上个世纪60年代,有专文进行论述,90年代以来渐渐引起学界重视。这一时期对“高密诗派”整体研究不够系统全面,深入开掘不够。 高密诗派研究存在几个不能不予以正视的问题,一是缺乏对高密诗派的专门研究;二是对高密诗派相关文献材料掌握不足;三是多数研究仍延续汪辟疆《论高密诗派》观点;四是个案研究对象仍局限在“二李”(李怀民、李宪乔)身上,对高密派其他重要诗人(如李秉礼、刘大观等)以及高密派前辈(如几位高密单氏诗人)、后辈(如“后四灵”、王新亭等)尚未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此,对高密诗派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是本选题的期待。 论者依靠地缘优势、师长帮助,搜集到高密诗派相关诗人著作,以高密诗派各成员的诗文集为基础,借助史学著作、文学史著作、地方志、人物评传等文献,采用文史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的相关知识,综合人物的性情、学问、志向、经历等方面进行细微的文本分析。 研究之目的,则是试图以各成员的创作为研究重心,通过细微的文本分析探究包括“高密三李”以及刘大观、李秉礼等人的异同,梳理其各自在高密诗派兴起、传播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发掘各成员诗歌的主题以及艺术手法的独特性,在个性比较中探索其共性,从而揭示出这个诗派的特性与价值。文章分九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章分析高密诗派兴起的原因,从乾嘉诗坛的概况、地处山左的诗学传统、寒士生存状况三个方面分析高密诗派崛起的必然性。清代初中期诗坛,从王士禛到沈德潜,无不在以高官显贵的优越口吻称颂盛世春温之太平景象,力主“性灵”的袁枚生活富足,衣食无忧,亦以调弄才华的方式展示着盛世文人的风貌,乾嘉诗坛已然为一种看似四海升平的春温气氛所笼罩。这种气氛与沉寂在士人阶级的底层的寒士诗人所感受到的截然不同,它促使寒士进行冷静的反思与批判,最终在乾嘉诗坛中发出另一种声音。另外,高密诗派深受地域文化影响,山左诗坛向来在很大程度上受儒家诗学理念约束,因此高密派选择循规蹈矩地遵照中国传统诗学的“纠偏机制”匡正神韵派过失,利用古人已有的诗论对诗坛流弊进行补救。高密派的崛起意味着山左诗风的又一次转向,即渐由清远重回沉实冷静。地域文化的差异使其与同时期江南袁枚所鼓吹的“性灵说”大异其趣。 第二章围绕“尊崇古意,发为真声”及“摒弃常熟,规避时俗”两方面分析高密诗派两位领袖的诗学思想。面对令人失望的社会风气,李怀民与李宪乔主张诗歌应发抒诗人之真性情,因此强调对诗人主体情性、气骨的修炼;同时倡导锤炼创作主体不合于众,不容于俗的独立品格,以及突破成法的创作手法,力求规避时俗,摒弃常熟。基于二人在诗学观点上的共性,接下来分别就李宪乔与袁枚双方对诗坛矛盾认识的差异以及李怀民对张籍诗歌评点特征进行分析,洞悉二人就分别所关注的诗学问题所持有的独到理解。 第三章、第四章分析高密诗派领袖李宪乔的人格特点,师法渊源,以及诗歌主题和诗歌创作特点,先梳理李宪乔的清高自守的性情和仕隐两难的处境,然后分析李宪乔诗歌创作中兼取百家,尤重韩贾的师法渊源,并厘清师法渊源中的表层渊源与深层渊源问题。再分析李宪乔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羁旅思乡诗和游历山水诗,并对其诸如写景、阐理、动静、用典等诗歌创作特点进行分析,介绍其诗歌美学风貌。 第五章分析高密诗派另一领袖李怀民的诗歌。从山水之乐、田园之趣、羁旅之愁三方面分析李怀民诗歌的自遣意识;并从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以及景物对人事产生联系的机制等方面入手,考察李怀民诗作“诗中有人”的创作特点。 第六章分析“高密三李”之李宪暠的性情与思想,诗歌思想,诗歌内容,以及以情入景,观物推理的创作机制,从而突出李宪暠儒者与诗人合一的特性。 第七章、第八章主要分析“高密二李”南行时在粤西结识的两位重要诗人:李秉礼、刘大观的诗歌。他们二人与“二李”,尤其是李宪乔,交往甚密。虽然李秉礼与刘大观生活殷实,家境富裕,社会地位较高,迥异于其他高密派诗人,但其敬佩高密诗派领袖的人品与学识,并对高密派提倡的人格、诗学与诗风产生强烈的认同,因此受高密诗学影响颇深,诗作皆具清味。他们后来皆成为高密诗派的重要成员。第七章、第八章在分别论述二人与高密诗派渊源、联系及对其诗学认同的同时,着重对其诗作的个性特点进行阐述。 其中,第七章主要对高密派李秉礼师法陶韦的表现进行考察。李秉礼诗作与韦应物诗作皆体现出创作主体纯任自然,融合冲淡的精神气质以及客观写实的书写倾向,而此与二人在精神上的高度契合有关。 第八章分析高密诗派成员刘大观的诗歌。对其师古不泥古的诗学思想,清真雅健的诗歌风格,达于天人之际的玄思以及形象化的创作手法进行论述。还对其身为知州,心向寒士的身份与心态之间的悖反现象及原因进行详细分析与思考。 第九章分析包括“高密三单”“后四灵”及王新亭在内的高密诗人诗歌。高密诗派由李怀民开创,由其弟李宪乔传播宣扬。但在他们之前,高密同里三单(即单楷、单宗元、单烺)中的单楷与单宗元已经为其开风气之先,打下基础。与“高密三李”同辈,且与两位单氏诗人并称“高密三单”的单娘,则在与高密派诗人的交往中,对高密诗学进行有选择的吸收与改变,并葆有自己的特色。而高密诗派的影响之所以能持续近二百年,也离不开后辈们的绍述。其中,“后四灵”在诗学与创作上,呈现出对高密诗派主张的绝对强调。而王新亭诗则显独具一格,诗风清超新妙,实现了对高密诗风的继承甚至突破。 综合来看,高密诗派各成员的诗作中流露出浓厚的现实意识,因此,若以固有的“窘”“保守”作为其评价不符合事实。高密诗派的诗学主张虽未超越前人,仍属传统诗学范畴。但应当注意,其与诸如南宋末四灵、明末竟陵派以及清末陈衍代表的同光体之取法韩孟诗派的末世文学不同,高密派对于韩孟诗派的选择,不仅出于心态上的相近,更出于欲救清中期诗坛肤廓之诗风的意愿,几乎将韩孟诗学视作一种改革诗坛之弊的理论武器,希望借其之清冷瘦硬使清诗由清远重新回归到沉实的轨道上来。实际上,高密诗派的存在既悄然推动了清代诗歌由清远走向沉实之风的转变,同时也为后人了解诗歌与时代之间的关系,诗运与时运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参照。

著录项

  • 作者

    王皓潼;

  •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大学;
  • 学科 中国古代文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孙之梅;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盛世;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