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下我国诉调对接机制研究
【6h】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下我国诉调对接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涵解读

(一)群众观的基本蕴涵

(二)群众观的实践价值

(三)群众观的实践路径

二、我国诉调对接机制现状考察

(一)诉调对接的界定

(二)发展现状及运作模式

(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下诉调对接机制存在的问题

(四)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下诉调对接机制运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下诉调对接机制的价值

(一)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群众利益

(二)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

(三)缓解法院工作压力,满足群众多元司法需求

(四)创新社会治理,实现公平正义

四、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下诉调对接机制的完善

(一)完善立法,实现有法可依

(二)加大宣传,提高群众认知度

(三)坚持调解自愿和便民利民原则

(四)拓宽对接范围,满足群众多元需求

(五)健全相关机制,确保服务群众工作常态化

(六)完善程序安排,提高服务群众效果

(七)完善调解员队伍,提升服务群众质量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诉调对接机制是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一项重要实践成果,它在处理人民群众内部矛盾、化解纠纷方面有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更加接近群众等优势。社会转型期,如何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妥善处理发展中的社会纠纷,应对人民群众对司法的特殊需求,成为当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关键。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视角研究诉调对接机制,以期为更加有效地化解人民群众面临的各类矛盾纠纷提供参考,进而实现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指导下推进其实现新的发展。
  本文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涵解读,该部分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群众观的实践价值和实践路径;第二部分为我国诉调对接机制现状考察,该部分对诉调对接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以山东省为例,介绍了当前发展现状和运行模式,结合当前各地诉调对接实践,从部门衔接渠道不畅、对接面窄、存在不公正隐患、调解网络不够完善、群众认知度低、缺乏立法支持和制度保障等方面总结出诉调对接机制服务群众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从主观角度出发对机制运行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主观方面的三个原因:执行者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理念淡薄、人民群众权力主体地位认识不到位、不重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第三部分为诉调对接价值分析,该部分结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分析当前诉调对接机制的正当性和必要性;第四部分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下诉调对接机制的完善,该部分从完善立法、加强宣传、坚持调解自愿和便民利民原则、拓宽对接范围、健全相关制度、完善程序安排、完善调解员队伍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完善的对策建议。

著录项

  • 作者

    姜红;

  •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
  • 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刘同战;
  • 年度 201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诉讼法;
  • 关键词

    诉调对接; 马克思主义; 群众观;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