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莱芜市体育生活化社区构建研究
【6h】

莱芜市体育生活化社区构建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前 言

1.1选题依据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文献综述

1.3.1相关概念的研究

1.3.2社区体育建设研究

1.3.3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 逻辑分析法

2.2.3 案例分析法

2.2.4专家访谈法

2.2.5调查问卷法

2.2.6数理统计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莱芜市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调查分析

3.1.1社区居民体育活动参与情况分析

3.1.2社区体育设施配备情况分析

3.1.3制约莱芜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原因分析

3.1.4社区居民对构建体育生活化社区意向调查分析

3.2体育生活化社区在莱芜市建设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3.2.1政府的大力扶持

3.2.2新型体育社区建设需求

3.2.3社区居民的需求与支持

3.3莱芜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的理论构架

3.3.1指导思想与建设原则

3.3.2学科理论基础与依据

3.3.3建设途径与建设内容

3.3.4建设标准与评价指标

3.3.5莱芜市体育生活化社区理论建设策略

3.4莱芜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的实践探索

3.4.1北京市长安新城社区建设案例解析与启示

3.4.2莱芜市滨河花苑社区改造体育生活化社区的意见与建议

3.4.3雪野旅游度假区构建体育生活化社区的意见与建议

3.4.4莱芜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实践策略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2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当更多的人不必为生存烦恼时,却开始为身体担忧。不管是周围恶劣的生活环境,还是“超速”的生活节奏,都给我们的身体施加了太多的压力。为了适应现代生活、更好地享受生活,从国家到个人都开始更加注重身心健康的发展。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对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的全民健身计划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促进居民的身心协调、健康发展,能形成适合我国居民特点又独具特色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十五年》白皮书,对十五年来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建设的效果和成绩予以肯定,全民健身活动在我国各地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成为新时尚。体育生活化已经成为一种备受喜爱和追捧的生活方式,而体育生活化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为我们能够更加方便的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了物质和文化基础,逐渐成为人们心中理想的社区类型。2005年在北京市第一个体育生活化社区试建成功后,我国各地竞相开展了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和发展工作。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是体育生活化和现代社区建设与发展的完美结合,是推动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有效形式,是居民终身体育意识养成和健身锻炼实践的物质与精神基础。
  本文以莱芜市的体育生活化社区构建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案例分析、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结合体育学、社会学、管理学、家政学、新公共服务理论等学科对莱芜市体育生活化社区的基础理论和建构实践进行研讨,并以北京市长安新城社区为个案进行分析,借鉴其建设和发展的经验,希望能够为莱芜市体育生活化社区构建提供参考。通过研究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1)目前莱芜市社区体育开展整体情况良好,而制约和影响莱芜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社会指导员队伍建设、场地器材、组织管理等。
  (2)莱芜市政府从政策法规、场地设施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方面作出重要举措,大力发展莱芜市社区体育,为推进莱芜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特别是当前莱芜市居民对莱芜市建设体育生活化社区有着强烈的期待,为莱芜市建设体育生活化社区奠定了群众基础。
  (3)从指导思想与建设原则、学科理论基础与依据、建设途径与建设内容、建设标准与评价指标等方面建构了莱芜市体育生活生活化社区建设的理论框架;借鉴北京市长安新城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启示,选择滨河花苑社区改造和雪野旅游度假区建设为突破口,以促进莱芜市体育生活化社区的建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