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滨海建筑地域性表达研究——以青岛滨海建筑为例
【6h】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滨海建筑地域性表达研究——以青岛滨海建筑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缘起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自组织理论与建筑地域性

2.1 自组织理论基本概述

2.2 对建筑地域性的认知

2.3 自组织理论与建筑地域性的关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滨海建筑地域性成因与表现

3.1 滨海建筑地域性形成原因

3.2滨海建筑地域性特色表现

3.3 国内外滨海城市建筑发展实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滨海建筑地域性的自组织特征解析

4.1 滨海建筑地域性得以自组织的特征基础

4.2 滨海建筑地域性的自组织推论

4.3 滨海建筑地域性的自组织演化过程描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青岛滨海建筑地域性的自组织特征探究

5.1 青岛滨海建筑生成的缘起、历史与文化

5.2 青岛滨海建筑的主要构成解析

5.3 青岛滨海建筑地域性的自组织特征解析

5.4 青岛滨海建筑地域性的自组织与他组织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问题与启示

6.1 当前青岛滨海建筑地域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6.2 基于自组织的青岛滨海建筑地域设计原则

6.3 建筑师的作用

6.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当下全球化,信息化,一体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下,建筑作为物质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的被卷入全球趋同这样的一个的浪潮之中。在当下建筑地域性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滨海建筑是人们了解滨海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具有地域特色的滨海建筑不仅能够体现城市悠久的历史文脉,同时也能提高城市形象,加深人们对滨海城市的总体印象。面对当下滨海建筑地域性理论领域的纷繁复杂和莫衷一是,本文探索性的将自组织理论及其哲学思想引入滨海建筑地域性理论领域,运用自组织的思维方式,把滨海建筑看作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探索滨海建筑地域性在演化发展过程当中的自组织特征。
  第一部分从第一章开始阐述研究的缘起、目的和意义,并分别阐述了自组织理论和建筑地域性的研究现状,描述研究方法和具体研究框架。从第二章开始阐述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起源、内涵和构成,以及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自组织理论的思维特征。接着阐述对于建筑地域性的相关认知以及自组织理论与建筑地域性的关联,从二者的基本关联和共同研究背景入手,发现二者共同的联系,从而为接下来阐述滨海地域性的自组织特征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从第三章开始剖析了滨海建筑地域性的成因与特色。主要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方面主要通过自然环境因素、历史文脉与地域文化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分析其成因,横向方面通过提取系统内三个典型要素“点、线、面”来从功能分区、空间层次以及与城市内陆的关系来分析其地域特色表现,并加以相关实例分析。在此基础上第四章通过系统的角度来分析滨海建筑地域性的自组织的特征基础,通过滨海建筑的自组织判定和特征,最终推出滨海建筑地域性的自组织演化过程描述,为下一部分具体描述青岛滨海建筑做好铺垫。
  第三部分从第五章开始具体以青岛滨海建筑为例,通过描写滨海建筑地域性的演化发展过程来探究其中表现出的自组织特征。首先通过描述滨海建筑生成的缘起、历史与文化、以及青岛滨海建筑的主要构成。接下来本章重点描述青岛滨海建筑地域性在整体演化与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自组织特征,并分析青岛滨海建筑中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关系。第六章主要通过发现当前青岛滨海建筑地域设计中存在的某些问题,继而提出基于自组织的青岛滨海建筑地域设计原则,并通过分析建筑师在其中的具体定位以及作用,以期能够指导未来青岛滨海建筑地域设计的走向与发展。
  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研究内容,通过哲学与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期建立具有指导意义的自组织的滨海建筑系统体系,并试图以开放性、过程性的观点来看待滨海建筑地域性的演化过程,最终希望通过自组织的思维方式引导滨海建筑地域性设计,从而使滨海地域建筑获得更好的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