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型再生纤维素针织品的热湿舒适性能研究
【6h】

新型再生纤维素针织品的热湿舒适性能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绪论

§1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研究与发展

1.1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兴起与发展

1.2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开发现状

§2热湿舒适性的研究与发展

2.1舒适性概述

2.2热湿舒适性的研究现状

§3本课题的主要工作及意义

3.1本课题的内容和方法

3.2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服装热湿传递理论

§1人体的热湿生理

1.1人体的产热和散热

1.2出汗生理

§2服装(织物)的热传递性能

2.1服装对热交换的影响

2.2服装的传热原理

2.3服装的隔热值

2.4服装内外空气层的隔热性能

§3服装(织物)的湿传递性能

3.1服装透湿过程

3.2湿传递理论

3.3服装的透湿性能指标

3.4纤维材料的润湿性能

3.5织物的芯吸效应

§4针织内衣的舒适性要求

4.1针织物的特性

4.2内衣舒适性要求

第三章新型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1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生产工艺

1.1传统工艺

1.2 NMMO工艺

§2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结构

2.1内部结构

2.2形态结构

§3再生纤维素纤维的性能

第四章再生纤维素纤维针织品传热性能的测试分析

§1试验样品

§2织物导热性能

2.1实验仪器与方法

2.2实验结果与分析

§3织物保暖性

3.1实验仪器与方法

3.2实验结果与分析

§4织物的接触冷暖感

4.1实验仪器与方法

4.2实验结果与分析

§5小结

第五章再生纤维素纤维针织品湿传递性能的测试分析

§1试验样品

§2透气性实验

2.1实验仪器与方法

2.2实验结果与分析

§3织物透湿性

3.1实验仪器与方法

3.2实验结果与分析

§4织物的输水性能

4.1实验仪器与方法

4.2实验结果与分析

§5织物润湿性能

5.1实验仪器与方法

5.2实验结果与分析

§6小结

第六章热湿舒适性能的聚类分析

§1灰色聚类分析方法概述

§2灰色聚类过程

§3灰色聚类计算

3.1高温环境下内衣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评价

3.2低温环境下内衣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评价

§4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展开▼

摘要

本文从服装舒适性的定义出发,概括介绍了服装热湿传递原理、传递途径,纤维材料的润湿性能以及织物的芯吸原理,并从人体生理的角度,分析了纤维材料对服装热湿舒适性能的影响。  天丝、莫代尔、维劳夫特以及竹纤维等几种新型再生纤维素纤维,凭借它们良好的加工性能和穿着舒适性而备受人们的青睐,适合制作内衣等舒适性产品。但是,对其针织产品的热、湿舒适性能,我们还缺乏系统完整的了解。因此对新型再生纤维素纤维针织产品的热湿舒适性能进行研究分析,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本文在综合认识以上几种再生纤维素纤维成形工艺以及性能的基础上,对它们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比较,为课题的展开提供了基本依据。  论文的核心部分是在以上理论基础上,对以天丝纤维、莫代尔纤维、维劳夫特纤维、竹纤维、粘胶纤维以及棉纤维六种纤维为原料编织的10种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进行测试与分析,包括织物的导热性能、冷感性能、保暖性能、透湿性能、润湿性能、输水性能以及透气性能。在织物性能测试中,采用较先进的KESF-TLⅡ型精密热物性仪,分别模拟人体出显汗和非显汗时的穿着状态,对织物的透湿性能进行测试与分析。并通过织物间热湿传递性质的对比分析,最终建立对不同新型再生纤维素纤维材料热湿舒适性与其材料性能、结构之间关系的全面认识。  本文最后在对透湿性、保暖性、导热性以及透气性等性能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灰色聚类分析评价系统,分别对高温、低温环境下内衣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进行综合评判,从而得到几种新型再生纤维素纤维针织产品热湿舒适性的综合认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