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北洋政府时期宪政观念研究
【6h】

北洋政府时期宪政观念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言

第一章 北洋政府时期宪法移植与变迁的背景分析

1.1 内生因素

1.1.1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1.2 国内政治危机的压力

1.1.3 思想文化观念的革新

1.1.4 新兴社会阶层的壮大

1.2 外部推力

第二章 北洋政府时期宪政观念的移植与接续

2.1 北洋政府时期对域外各国宪政观念的“糅合”移植

2.1.1 国外宪政观念的发展、传播对北洋政府时期宪政建设的影响

2.1.2 输入移植的变异“本土化”

2.2 北洋政府时期宪政观念—清末民初宪法的接续

2.2.1 清未民初宪法帷幕的拉开—良善先例或恶端萌发

2.2.2 北洋政府时期宪政观念的接续—顺其自然或另辟蹊径

第三章 北洋政府时期社会各界宪政观念的彰显

3.1 军阀官方制宪、修宪之本质—二律背反的民主共和与独裁争权

3.2 党派、社会团体、报刊杂志等社会力量的求索

3.2.1 党派

3.2.2 社团

3.2.3 报刊杂志

3.3 志士仁人及民众对域外宪政观念的排斥与认同

3.3.1 宪政先行者的孜孜探索

3.3.2 民众对宪政理念的认知

第四章 中国语境下解读北洋政府时期的宪政观念

4.1 北洋政府时期宪法移植与变迁的启示

4.2 北洋宪法追逐的价值—对工具性宪法的释义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近代中国,堪称世界性的“宪法博览会”、“行宪试验场”。而近代宪法作为工具性宪法,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皇权永固、外患减轻、内乱可弭”的历史使命。继清末民初宪政帷幕的拉开,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内外诱因的催生之下,北洋政府时期大量移植域外宪法成为大势所趋,尤以德国、日本宪法影响最为深远。但在当时,宪法的植入与变迁却呈现出“水土不服”、“变异本土化”之特征。在此阶段,不管是官方、党派、社会组织、被唤醒的改革者,甚至社会民众,都开始构思宪政建设的路径,且在一定程度上付诸实践。比如,有名无实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宪法》、《中华民国宪法案》等官方宪法的颁布;命途多舛的中国社会党、无政府主义党团、国民党、新中国党支部等党派对宪政模式的探索;势如破竹的新民学会、新潮社、少年中国学会等自治组织对社会革命的推进;锐意革新的《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报刊杂志对马克思主义新思潮的传播;孜孜不倦的宪政先行者如孙中山、张君劢、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以及社会民众对现代宪政的追逐。这些救赎国家与民族的举措使得宪政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虽然北洋政府时期宪法是政权争夺的“胭脂粉饰”,是“因人设法”来巩固军阀专制的产物,其在制宪、行宪过称中也充满坎坷、挫折甚至荒唐的闹剧,但也有值得肯定、至少是值得认真研究的经验,这些对当今社会宪政的建构还是具有一定的参鉴作用。

著录项

  • 作者

    朱琳琳;

  • 作者单位

    青岛大学;

  • 授予单位 青岛大学;
  • 学科 中外政治制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王兆刚;
  • 年度 201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D929.6;
  • 关键词

    宪政观念; 北洋政府时期; 工具性宪法;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