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前循环单支动脉病变所致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6h】

前循环单支动脉病变所致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患者选择

1.1.2 患者排除

1.2 方法

1.2.1 知情

1.2.2 常规检查

1.2.3 影像学检查

1.2.4 动脉狭窄率计算

1.2.5 脑梗塞病变部位类型的确定

1.2.6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

1.2.7 预后评估

1.2.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危险因素的比较

2.2 前循环不同血管病变梗塞灶的分布模式比较

2.3 前循环各血管不同狭窄程度与梗塞灶分布比较

2.4 DWI显示的梗塞类型的体积与预后的关系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前循环急性脑梗塞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分型的意义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对前循环脑梗塞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观察,对脑梗塞进行病变类型的影像学分类,观察DWI序列梗死灶在相应供血动脉区的不同分布,从而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并对入选患者进行预后评估,从而在临床上可以通过影像学改变来对脑梗塞的可能发病机制,预后进行评估,进而达到临床对脑梗塞全面认识并提高临床治疗质量及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方法:对患者进行头颅核磁检查,包括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选择脑梗塞患者病变部位位于前循环供血区,包括颈内动脉供血区、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同时相应的供血动脉存在中重度狭窄或闭塞。将DWI类型分成9种病变类型。首先分为单发性梗塞和多发性梗塞。前者包括穿支动脉供血区梗塞、皮质分支动脉供血区梗塞、大区域性梗塞和分水岭区梗塞;后者包括穿支动脉供血区梗塞+皮层梗塞、穿支动脉供血区梗塞+分水岭梗塞、皮层梗塞+分水岭梗塞、穿支动脉供血区梗塞+皮层梗塞+分水岭梗塞以及皮层梗塞+皮层梗塞。观察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中度、重度狭窄以及闭塞时相应供血区域梗塞灶的类型,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并对梗塞的体积进行计算,1个月后对入选患者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评估DWI类型与梗塞体积以及预后的关系。所有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前循环狭窄或闭塞引起的梗塞的危险因素分析:三组血管粥样硬化病变时,其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上均无显著性差异。(2) ACA病变组的患者PAI和LTI多见。MCA及ICA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脑梗塞患者中,DWI显示梗塞灶为多发。MCA病变组患者,DWI序列显示多发性脑梗塞以PAI合并PI居多,ICA病变组PI合并BZ更多见。提示大脑前动脉粥样硬化时,发病机制多由于大脑前动脉主干闭塞或粥样硬化斑块阻塞穿支动脉起始段有关。MCA病变患者发病机制多为栓塞合并局部穿支阻塞所致。ICA病变发病机制多由于栓塞合并低灌注/栓子清除能力下降。(3)三种模式中,随着狭窄程度的加重,病例增多。(4) DWI的类型及体积可能预测脑梗塞患者的预后。
   结论:ACA粥样硬化时,发病机制多由于ACA主干闭塞或粥样硬化斑块阻塞穿支动脉起始段有关。MCA病变患者发病机制多为栓塞合并局部穿支阻塞所致。ICA病变发病机制多由于栓塞合并低灌注/栓子清除能力下降。三组血管狭窄的程度与梗塞模式之间有一定的关联。DWI的类型及体积可能预测脑梗塞患者预后。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