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后牙咬合对数与口腔咀嚼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6h】

后牙咬合对数与口腔咀嚼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本研究通过测量牙列缺损患者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前后的咀嚼功能和吞咽阈值,探讨后牙咬合对数(Posterior Occluding Pairs,POPs)与口腔咀嚼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根据牙齿数目和后牙咬合对数将患者分为四组,A组对照组和B,C,D实验组。A组:上下颌至少28颗牙齿,至少8个POPs;B组:单颌至少10颗牙齿,至少5个POPs;C组:单颌至少10颗牙齿,含3-4个POPs; D组:单颌少于10颗牙齿,含1-2个POPs。分别在修复治疗前和治疗后一周,进行口腔检查,通过问卷调查测量患者对8种食物的主观咀嚼功能;通过咀嚼人工测试食物测量客观咀嚼功能,同时记录患者达到吞咽阈值时的咀嚼次数和咀嚼时间。
  结果:
  1.修复治疗前,A组达到吞咽阈值时的咀嚼次数为37.73±15.23,B组39.30±12.77,D组81.40±32.83,均大于A,B组(P<0.05)。修复治疗后,吞咽阈值的咀嚼次数B组53.6±38.79,C组67.71±19.40,D组80.27±21.80,A组少于C,D组,B组少于D组(P<0.05)。修复治疗后B,C,D各组咀嚼次数无显著性修复(P>0.05)。
  2.修复治疗前,患者达到吞咽阈值时的咀嚼时间A组29.59±13.86,B组30.60±9.91,D组53.00±18.88,A,B组均少于D组。修复治疗后,吞咽阈值的咀嚼时间C组48.86±11.89,D组52.40±11.96,A组少于C,D组(P<0.05)。B,C,D组在治疗后达到吞咽阈值的咀嚼时间较治疗前未减少(P>0.05)。
  3.修复治疗前,A,B,C,D组X50分别为3.31±0.81,4.77±0.97,5.114±0.50,5.44±0.28,对照组客观咀嚼效率高于实验组,B组高于D组(P<0.05);修复治疗后,A,B,C,D组X50分别为3.31±0.81,4.19±1.01,4.57±0.35,4.88±0.42,对照组客观咀嚼效率仍然高于各实验组,B组高于D组。B,C,D三组客观咀嚼效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P<0.05)。
  4.在修复治疗后,B组咀嚼软性食物能力提高(治疗前1.51±0.61,治疗后1.20±0.37);C组咀嚼硬性食物和软性食物的能力均未有显著提高(P>0.05),D组硬性食物(治疗前2.61±1.46,治疗后2.13±1.12)和咀嚼软性食物(治疗前1.88±0.96,治疗后1.52±0.64)的能力均有显著提高。
  5.随着义齿修复的牙齿数目增加,患者达到吞咽阈值时的咀嚼次数和咀嚼时间,客观咀嚼效率,平均咀嚼食物能力,咀嚼硬性食物能力和软性食物能力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
  6.随着义齿修复的POPs数目增加,患者客观咀嚼效率,平均咀嚼食物能力和咀嚼软性食物能力显著提高。
  结论:牙列中,后牙咬合对数与客观咀嚼功能呈正相关,后牙咬合对数越多,客观咀嚼效率越高,吞咽阈值所用咀嚼次数和咀嚼时间越少;后牙咬合对数与主观咀嚼功能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可摘局部义齿可提高牙列缺损患者的客观及主观咀嚼功能。咀嚼功能的改善程度与义齿增加的后牙咬合对数密切相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