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CRISPR/Cas9技术在氟喹诺酮C-7位取代基作用机制探究中的应用
【6h】

CRISPR/Cas9技术在氟喹诺酮C-7位取代基作用机制探究中的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喹诺酮类药物及其发展简介

1.2 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1.3 大肠杆菌耐喹诺酮类药物机制的研究进展

1.4 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进展

1.5 新兴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简述

1.6 研究目的和内容

1.7 研究意义

第2章 基于CRISPR/Cas9技术的大肠杆菌gyrB466C突变体的构建

2.1 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4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野生型MG1655 gyrB466E及突变型gyrB466C对环丙沙星的药物敏感性实验

3.1 材料与方法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近年来,由于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大量使用,导致越来越多的耐药突变菌被发现,这使得研究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开发更优良的杀菌剂成为了整个医疗界的重要任务。目前,氟喹诺酮类药物性能的提升主要通过修饰母核C上的取代基来实现,其中C-7位取代基可变性强,在新药开发中有着较好的运用前景,因此研究C-7位取代基在氟喹诺酮杀菌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有着重要意义。另外,据前期研究发现,氟喹诺酮C-7环末端恰好落在gyrB466处,但由于还未获得466位单突变体,所以目前还没能真正揭示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和强度。
  CRISPR/Cas9是一项高效准确的新兴基因编辑技术,其在基因功能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本论文通过使用 CRISPR/Cas9技术和λ-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gyrB466C突变体,并对突变体进行了药敏性检测,以分析 gyrB466位氨基酸与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情况,实验主要的内容和结果如下:
  通过构建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和λ-red同源重组系统,成功的将编码大肠杆菌MG1655 gyrB466位氨基酸的碱基GAA替换为了TGT,其中,替换效率达到了100%。后对获得的gyrB466单突变体进行了环丙沙星药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突变型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是野生型菌株的4倍,药物动力学实验表明,其绝对致死浓度(LD100)为0.2μg/ml,为野生型菌株的4倍,且同浓度环丙沙星对突变型菌株的杀菌效率明显降低。实验结果表明:gyrB466位氨基酸与环丙沙星具有相互作用,其突变会降低环丙沙星的杀菌性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