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沙蜇毒素致红细胞损伤的机制初步探究
【6h】

沙蜇毒素致红细胞损伤的机制初步探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沙蜇刺丝囊细胞的制备

3沙蜇刺丝囊毒素的提取

4蛋白浓度测定

5人血红细胞悬浮液的制备

6丙二醛(MDA)检测工作液准备

7沙蜇毒素对人血红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效应的检测

8维生素C对沙蜇毒素溶血活性的影响

9统计学处理

结果

1蛋白浓度测定的标准曲线绘制

2沙蜇毒素蛋白浓度测定

3 MDA浓度测定的标准曲线绘制

4沙蜇毒素对红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损伤效应

5维生素C对沙蜇溶血活性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刺胞动物毒素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研究目的:
  研究沙蜇毒素致红细胞损伤(溶血活性)的机制,评估不同浓度的维生素C对沙蜇毒素溶血活性的影响。
  研究方法:
  采用沙蜇自溶法,从沙蜇中分离刺丝囊细胞,利用超声波细胞破碎法提取刺丝囊细胞中的毒素,以牛血清白蛋白为标准,测得毒素蛋白的浓度。选取健康自愿者,男女各8名,各抽取新鲜血3~4ml,重复洗涤红细胞2~3次后,配制成20%(V/V)人血红细胞悬浮液和0.45%(V/V)人血红细胞悬浮液。取不同体积的沙蜇毒素加入到1ml的20%人血红细胞悬浮液中,加0.9%的氯化钠溶液稀释至5ml,使得沙蜇毒素终浓度为0、2、4、8、16μg/ml,应用硫代巴比妥(TBA)法,检测不同浓度的沙蜇毒素作用后,溶血反应体系当中的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水平。取一定体积的沙蜇毒素,加入到1ml的0.45%人血红细胞悬浮液中,后加入不同体积的维生素C,再加入0.9%的氯化钠溶液稀释至5ml,使维生素C终浓度分别0、0.5、1、1.5、2、2.5mmol/L,测定不同浓度的维生素C对沙蜇毒素溶血活性的影响。
  结果:
  实验数据所得,本研究中沙蜇毒素蛋白浓度为395.45μg/ml。不同浓度的沙蜇毒素作用后,红细胞溶血体系中的 MDA水平随毒素剂量增大呈依赖性升高,实验中沙蜇毒素浓度为16μg/ml时,MDA浓度由基础浓度(0.79±0.07μmol/L)升高至(19.90±1.22μmol/L),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实验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各组互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研究浓度范围内的维生素C可以拮抗沙蜇毒素的溶血活性,随着维生素C浓度的升高,溶血活性不断下降。当维生素C浓度在0~1mmol/L范围内,毒素的溶血活性下降明显,由75.79%(未添加维生素C)显著下降至31.95%;当维生素C浓度在1~2.5mmol/L范围内,溶血活性由31.95%下降至26.66%,下降趋势减慢。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实验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各组互相比较,当实验中维生素C浓度为1.5、2、2.5mmol/L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脂质过氧化损伤是沙蜇毒素溶血活性的机制之一,有其他机制参与了溶血过程。维生素C能够一定程度上抑制沙蜇毒素的溶血活性,可以作为预防和治疗沙蜇蜇伤的候选药物。沙蜇毒素中存在对红细胞产生脂质过氧化损伤的成分,为沙蜇毒素中溶血蛋白的提纯提供了实验帮助。
  意义了解沙蜇毒素致红细胞损伤的机理,为沙蜇蜇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为深入研究沙蜇毒素中各类生物活性物质提供基础资料。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