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子宫肌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相关高危因素研究
【6h】

子宫肌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相关高危因素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可能引发患者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形成血栓的高危因素,为临床预防血栓形成及血栓诊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方法:搜集2012年10月至2017年10月青大附院和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108例,血栓组为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形成下肢静脉血栓患者21例,非血栓组为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未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患者87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参数(如年龄、体重指数、子宫肌瘤大小等)、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是否输血、手术前后D-二聚体、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压积及部分差值等指标,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可能引起患者术后形成血栓的高危因素。 结果:1.血栓组中17例患者血栓发生在左下肢,4例发生在右下肢。最早出现血栓明显临床表现的时间为术后3天,最晚为术后18天。多发时间集中在4-10天。 2.两组患者年龄分别是(45.32±4.071)岁、(44.76±5.915)岁;体重指数(BMI)分别是(23.909±2.1817)kg/m2、(23.02±2.2764)kg/m2,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血栓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94.9min,非血栓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26.21min,两组单因素分析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t=6.081)。 4.输血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之一。 5.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血栓发生率为12%,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血栓发生率为21.69%。两组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方式不是术后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6.D-二聚体可作为评定血栓形成的重要指标,其敏感性为90.5%,特异性为54%。7.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012,P=0.002),提示术中出血量越多,术后发生血栓的风险越高。 8.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小板差值有统计学意义(OR=7.688,P=0.014),提示手术前后血小板差值大者,术后形成血栓风险越大。 结论:子宫肌瘤手术方式的选择并不影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D-二聚体作为评定血栓形成的重要高危因素,但其敏感性高,特异性略差;术中出血量多、输血、手术前后血小板差值大是子宫肌瘤剔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可提示临床医生早期干预,降低子宫肌瘤剔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