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陈独秀人权观的形成及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6h】

论陈独秀人权观的形成及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相关概念

一、国内外对于陈独秀的研究情况

二、关于陈独秀人权问题的研究

三、人权的概念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思路、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主要思路

三、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陈独秀人权观的形成及发展

第一节 陈独秀人权观的形成

一、时代环境

二、中国传统文化、社会进步思潮中人权观的影响

三、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

四、执拗不屈、特立独行的个性

第二节 陈独秀人权观的转变

一、五四前期陈独秀的自由主义人权观

二、五四后期陈独秀向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转变

第二章 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内容

第一节 “五四”中后期:普遍人权到平民人权

一、劳工基本权利

二、自由权利

三、民主权利

四、民族自决权

五、妇女权利

第二节 晚年:无产阶级专政到民主社会主义

一、陈独秀与托派

二、对苏联社会制度模式的思考

三、民主社会主义

第三章 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节 可能性与必要性

一、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上的可能性

二、社会状况:现实中的必要性

第二节 契合与共通:继承

一、唯物史观与陈独秀人权观

二、阶级斗争学说与陈独秀人权观

三、人权保障理论与陈独秀人权观

第三节 隔阂与差异:发展

一、对成长于两种文化背景中的人权观隔阂的突破与发展

二、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人权观的比较

第四章 陈独秀人权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 陈独秀人权观是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探索和尝试

一、时代功绩

二、局限性

第二节 陈独秀人权观在当代中国的价值和启示

一、重新审视人权

二、丰富人权内涵

三、落实保障人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起者,是二十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在中国历史上,陈独秀是举起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并树立起人权标杆的伟大革命家。陈独秀人权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影响下的具体实践结果,是以儒家文化为意蕴和近代西方文明冲击为背景的社会环境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应用于中国、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代表。陈独秀的人权观直截了当、旗帜鲜明,在中国人权史上树立了重要的里程碑。
   本文以陈独秀人权观的形成和发展为起点,探讨它们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渊源。大凡某一思想的发展除了在横向上受各种社会因素的驱动、牵引外,还在纵向维度上受思想史和学术史自身发展的传统与惯性的制约。从这个视角来考察,陈独秀的人权观是中国文化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思想要素逐渐累积、融会,并不断蜕变和创新的结果。陈独秀的人权观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从自由主义人权观到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发展过程,对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内容的探讨,是比较分析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继承和发展的铺垫。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契合之处,为陈独秀及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引进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提供了可能的土壤;中国社会、革命现状需要一种新的文化作为指引是陈独秀引进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现实必要。文章中以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继承和发展为关键,他吸收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核心思想,但因为中国社会的复杂性、特殊性,这就需要一种与本土传统、本土现状结合的理论发展精神,传承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思想价值,以此审视陈独秀人权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引起对当代中国人权建设的反思。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