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人际与群际视角下青少年慈善捐助归因的特点及其教育干预
【6h】

人际与群际视角下青少年慈善捐助归因的特点及其教育干预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2 文献综述

2.1 归因的概念及其对捐助行为的影响

2.2 人际视角下的归因偏好

2.3 群际视角下的归因偏好

2.4 归因的双重加工

2.5 归因的教育干预

3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意义

3.3 研究思路

4 人际与群际视角下青少年慈善捐助归因的特点

4.1 实验一 人际视角下青少年慈善捐助归因的特点

4.2 实验二 群际视角下青少年慈善捐助归因的特点

4.3 小结

5 人际与群际视角下青少年慈善捐助归因的教育干预

5.1 实验三 人际视角下青少年慈善捐助归因的教育干预

5.2 实验四 群际视角下青少年慈善捐助归因的教育干预

5.3 小结

6 总讨论

6.1 青少年慈善捐助归因具有人际性和隐蔽性

6.2 青少年慈善捐助归因的可塑性及不同方式干预的效果差异性

7 研究结论

8 研究创新、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8.1 研究创新

8.2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展开▼

摘要

归因(attribution)是归因者运用感知、思维、推测等方式对自己或他人外在行为原因进行解释或评价的认知过程。归因作为个体社会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个体内在的心理表征与外部世界的桥梁,也是行为预测和干预的基础。而慈善捐助行为(charitable donor behavior)作为无偿帮助他人或赠予他人财物的一种典型的道德行为(丁凤琴,2013),必然受到个体社会认知的影响。然而,近年来,人们对慈善捐助的不当归因现象普遍存在。因此,为了探查个体对慈善捐助归因的特点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策略来改变个体对慈善捐助的不当归因,本文以归因的双重加工模型和锚定-调整理论(Anchoring-and-adjustment Theory,AAT)为基础,以慈善捐助归因为主线,从人际和群际视角出发,采用故事评定法和Go-Nogo联想测验(GNAT)范式考察了青少年慈善捐助归因的外显与内隐特点,在此基础上,使用再归因训练法、积极情绪训练法和行为信息反馈法进一步对人际和群际视角下青少年慈善捐助归因进行了干预,研究结论如下:
  (1)人际视角下,青少年存在慈善捐助内隐归因和外显归因偏好;被试对自己捐助更倾向于特质归因,特质倾向者比情境倾向者更倾向于内归因。
  (2)群际视角下,青少年没有表现出慈善捐助内隐归因和外显归因偏好;但内群体认同对不同群体捐助归因起调节作用,高内群体认同者在内隐归因时表现出明显的群体服务归因偏好。
  (3)在人际视角下和群际视角下,再归因训练法、积极情绪训练法和行为信息反馈法均可以改变青少年慈善捐助归因,但其干预效果存在差异。
  上述结论不仅丰富了行为归因的研究理论,升华了人们对慈善捐助归因的认识,还对优化青少年的慈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