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移民家庭对乡村人居环境的适应性研究——以红寺堡区为例
【6h】

移民家庭对乡村人居环境的适应性研究——以红寺堡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研究内容

1.3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2.1理论基础

2.2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三章研究区概况

3.1社会经济环境

3.2移民开发历史

3.3研究区样本的选择

3.4研究样本基本情况

第四章移民家庭生计发展水平分析

4.1移民家庭生计发展水平体系构建

4.2不同搬迁时间移民家庭生计发展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4.3不同区位条件移民家庭生计发展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4.4本章小结

第五章移民家庭生活空间舒适度分析

5.1移民家庭生活空间舒适度体系构架

5.2不同搬迁时间移民家庭生活空间舒适度分析与评价

5.3不同区位条件移民家庭生活空间舒适度分析与评价

5.4本章小结

第六章移民家庭社会交往适应力分析

6.1移民家庭社会交往适应力体系构建

6.2移民家庭社会交往适应力评价

6.3移民家庭社会交往适应力影响因素分析

6.4本章小结

第七章移民家庭对乡村人居环境的适应性综合评价与分析

7.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2移民家庭对乡村人居环境的适应性综合评价

7.3移民家庭对乡村人居环境适应性的评价因素分析

7.4本章小结

8.1研究结论

8.2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展开▼

摘要

生态移民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能够最大程度缓解中国落后地区贫困问题的战略决策。对加快经济方式转变、区域协调发展、建设成为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移民家庭对迁入地的适应程度决定了生态移民工程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也是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因素,使得移民家庭对迁入地的适应性成为学术关注的热点问题。红寺堡区作为中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区,移民家庭对迁入地的生产、生活和社交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人地关系不协调。生态移民作为脱贫致富的重要政策和工程,从项目的主体移民家庭出发,探讨移民家庭对乡村人居环境的适应性。本文通过对红寺堡区进行深入、全面的考察后,从人居环境的三大空间出发,分别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综合评价指数法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移民家庭的生计发展水平、生活居住舒适度以及社会交往适应力进行了分析,然后从乡村人居环境的整体出发,分析移民家庭对乡村人居环境的适应性。最后根据不同的人居环境空间提出对策与建议。主要结论如下:
  (1)移民家庭生计发展水平分析。①从搬迁时间上来看,搬迁时间在2005年之前的移民家庭生计发展水平较高,搬迁时间在2010年之后的移民家庭生计发展水平较低。②从距离红寺堡区不同距离来看,距离红寺堡区10公里之内的移民家庭生计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距离红寺堡区20公里之外的移民家庭生计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2)移民家庭生活空间舒适度分析。①从搬迁时间上来看,搬迁时间在2005年之前的移民家庭生活空间舒适度较好,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是移民期待、大气质量以及社会治安。搬迁时间在2010年之后的移民家庭生活空间舒适度较差,其中政策的接受程度、居留意愿以及归属感对其影响最为明显。②从距离红寺堡区不同距离来看,距离红寺堡区10公里之内的移民家庭生活空间舒适度相对较好,绿化环境、房屋修建、文化娱乐设施是影响其舒适度的主要因素。距离红寺堡区20公里之外的移民家庭生活空间舒适度相对较差,主要影响因素有移民家庭的归属感、交通设施和对政策的了解程度。
  (3)移民家庭社会交往适应力分析。社会交往适应力主要由交往意愿、人际关系以及人际信任等方面来体现。①从搬迁时间上来看,搬迁时间在2005年之前的移民家庭社会交往适应力较强,搬迁时间在2010年之后的移民家庭社会交往适应力相对较弱。②从距离红寺堡区不同距离来看,距离红寺堡区10公里之内的移民家庭社会交往适应力相对较强,距离红寺堡区20公里之外的移民家庭社会交往适应力相对较弱。
  (4)移民家庭对乡村人居环境适应性的综合评价与分析。主要从生计空间、生活空间、交往空间三部分来体现。①移民家庭对乡村人居环境的适应能力较高,其中以生计发展水平影响程度最大,移民家庭的生计发展水平越高,移民家庭的适应性越强,反之越低。②影响移民家庭适应性的障碍因子以生计发展水平中的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生活居住空间中的居住生态环境和环境感知、社会交往空间中的邻里交往和社会融合为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