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铃薯间作不同作物的互作效应研究
【6h】

马铃薯间作不同作物的互作效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论文说明

摘要

第一章文献综述

1.1研究背景

1.2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间套作栽培及其与作物田间有效光合辐射(PAR)的影响

1.2.2间、套作栽培对作物生长发育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

1.2.3间、套作栽培对作物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1.2.4间、套作栽培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3研究的技术路线以及目的意义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

2.1试验地概况

2.2供试材料

2.3试验设计

2.4测定指标及方法

2.4.1取样方法

2.4.2土壤理化性状的测定

2.4.3植株氮磷钾含量的测定

2.4.5作物干物质质量、叶面积、光合、叶绿素及其荧光的测定

2.4.6产量及构成因素的测定

2.4.7分析方法

2.5数据处理

第三章结果与分析

3.1不同间作模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不同间作模式对马铃薯干物质量的影响

3.1.2不同问作模式对马铃薯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2不同间作模式对马铃薯生理指标的影响

3.2.1不同间作模式对马铃薯叶绿素相对值SPAD的影响

3.2.2不同模式对马铃薯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3.2.3不同间作模式对马铃薯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2.4不同间作模式对马铃薯条带间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

3.3不同间作模式对马铃薯养分的吸收的影响

3.3.1不同间作模式对马铃薯叶片含氮量的影响

3.3.2不同间作模式对茎秆含氮量的影响

3.3.3不同间作模式对马铃薯根部含氮量的影响

3.3.4不同间作模式对马铃薯块茎含氮量的影响

3.3.5不同间作模式对马铃薯植株含氮量的影响

3.3.6不同间作模式对马铃薯不同阶段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3.3.7不同间作模式对马铃薯氮素分配率的影响

3.3.8不同间作模式对收获期马铃薯、蚕豆、玉米各器官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3.4不同间作模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3.5不同间作模式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第四章讨论与结论

4.1不同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4.2不同间作模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生理指标的影响

4.3不同间作模式对作物养分的影响

4.4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4.5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展开▼

摘要

合理的间套作可以提高作物对地上部光、热、气等资源以及地下部土壤养分的利用效率。本试验以马铃薯、玉米间作系统、马铃薯、蚕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的方法,从不同作物种间关系的角度,研究了马铃薯与玉米、蚕豆间作下马铃薯生长发育和生理特性、作物养分吸收特征、产量效应及土壤养分变化特征。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为马铃薯单作(P)、玉米单作(M)、蚕豆单作(B)、马铃薯玉米间作(PIM)、马铃薯蚕豆间作(PIB)。
  研究结果表明:
  1.与马铃薯单作相比,间作栽培模式促进了马铃薯干物质的积累、增加了马铃薯的叶面积指数。马铃薯淀粉积累后期,马铃薯间作玉米(PIM)、马铃薯间作蚕豆(PIB)下马铃薯干物质累积量较马铃薯单作(P)增加了22.28%、18.28%。马铃薯间作蚕豆(PIB)下马铃薯叶面积指数在淀粉积累前期分别比马铃薯单作(P)、马铃薯间作玉米(PIM)分别增加了36.43%、36.43%。
  2.与马铃薯单作相比较,马铃薯间作蚕豆(PIB)下,马铃薯植株叶片叶绿素荧光指标中可变荧光(F0)、光合性能指数(PI)有增加的趋势;马铃薯间作玉米(PIM)、马铃薯间作蚕豆(PIB)中马铃薯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含量分别比单作增加了7.54%、1.66%;随着马铃薯生育期的推进,玉米对马铃薯的遮阴作用增强,马铃薯间作蚕豆(PIB)处理中,蚕豆收获后,马铃薯条带间有效光和辐射(PAR)显著增强。
  3.与马铃薯单作相比,马铃薯玉米间作、马铃薯蚕豆间作下,马铃薯在淀粉积累后期、收获期植物氮素积累分别增加了28.80%、41.37%、112.37%、48.32%。
  4.马铃薯玉米间作(PIM)下土地当量比小于1,而马铃薯蚕豆间作下(PIB)下土地当量比大于1;间作下马铃薯处于竞争劣势,马铃薯种间相对竞争能力弱于蚕豆、玉米。
  5.与单作相比,间作栽培模式下土壤全磷、速效钾含量及土壤pH值增加,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的含量有下降的趋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