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遥感与GIS支持下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以鄂尔多斯市为例
【6h】

遥感与GIS支持下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以鄂尔多斯市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研究综述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LUCC研究的基本内容

1.2.1 LUCC的涵义及相互关系

1.2.2 LUCC研究的基本内容

1.3国内外LUCC研究现状

1.3.1国际LUCC的研究现状

1.3.2国内LUCC研究的现状

2研究区概况

2.1自然条件概况

2.1.1地貌特征

2.1.2气候特征

2.1.3水文特征

2.1.4土壤特征

2.1.5植被特征

2.1.6矿产资源

2.2社会经济概况

2.2.1研究区经济

2.2.2人口

3信息源与研究方法

3.1数据采集与处理

3.1.1数据来源

3.1.2遥感影像预处理

3.2研究方法

3.2.1信息提取

3.2.2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3.2.3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因子分析

3.3技术路线

4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4.1土地利用现状数量类型分析

4.1.1土地利用结构与格局

4.1.2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

4.2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析

4.2.1区位熵在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4.2.2空间洛伦茨曲线在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4.3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异

4.3.1土地利用程度指标体系的建立

4.3.2鄂尔多斯市各旗县区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异

5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5.1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

5.1.1土地利用变化方向

5.1.2土地利用变化幅度

5.1.3土地利用变化速度

5.2土地利用的程度变化

5.2.1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5.2.2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5.3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变化

5.3.1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分析

5.3.2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分析

6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6.1自然因子

6.1.1土地利用变化与地貌

6.1.2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

6.1.3土地利用变化与温度

6.1.4土地利用变化与降水

6.2社会经济因子

6.2.1政策因素

6.2.2人口因素

6.2.3经济因素

7结论与讨论

7.1基本结论

7.2讨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土地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土地利用是人类对作为生产生活资料的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强度,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则反映了土地利用方式的发展变化趋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在数最、程度、空间结构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全面、客观地反映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有利于正确认识当前土地利用合理与否,为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科学管理和规划提供依据。遥感提供了巨大而丰富的信息源,GIS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空间分析等功能,二者的结合有着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具有时期短、效率高、费用低等特点,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本文在遥感与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鄂尔多斯市 1990、2000和2005年三期TM影像,对其提取信息得到土地利用数据,前先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特点,然后分别从土地利用数量、程度和空间结构对鄂尔多斯市1990—2005年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时空分析,探讨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规律,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和数理统计方法结合自然、社会经济数据,简要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 (1)从2005年的现状看,草地和未利用地分别占61.14%和27.12%,为鄂尔多斯市绝对优势土地利用类型,且各旗县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差异明显。 (2)鄂尔多斯市自1990—2005年间,土地数量发生明显变化,林地总体上增加了56%,而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则有所减少;从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林地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年均增长3.73%:在土地利用开发度上,各土地利用类型在2000-2005年比1990-2000年开发度高,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尤为明显。 (3)从土地利用的程度变化看,鄂尔多斯市1990-2005年期间,土地利用综合指数有所提高,说明该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程度处于发展时期,但是利用程度偏低,且发展速度缓慢。 (4)鄂尔多斯市6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性,1990—2000年间差异性最小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草地和水域,差异性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2000—2005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差异性不明显。由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可知,土地利用多样性在时间尺度上呈缓慢上升状态,空间上表现为东南部旗县整体高于西北部,说明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类型在逐年丰富,复杂程度在缓慢上升。 (5)土地利用变化是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中降水和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草地和未利用地的变化,地貌、土壤、国家政策、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共同促进了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