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民国时期(1912-1937)内蒙古地区的灾荒与救济——以《大公报》报道为视角的历史考察
【6h】

民国时期(1912-1937)内蒙古地区的灾荒与救济——以《大公报》报道为视角的历史考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重点

2、难点

3、创新点

(四)研究界定

一、《大公报》简介

(一)《大公报》的沿革、办报方针及思想

(二)《大公报》通讯体系

(三)《大公报》对灾荒的报道及其特点

1、灾荒报道韵广泛及时性

2、灾荒报道的深度性

二、《大公报》中有关近代内蒙古灾荒的报道

(一)灾情概况及损失

1、疫灾

2、特大旱灾

3、雨、水、雹灾

4、雪灾

三、《大公报》反映内蒙古灾荒的成因

(一)自然因素

(二)社会原因

1、执政混乱、战争连年、苛政猛于虎

2、兵灾、匪患频仍

3、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4、水利工程设施不完善

5、救济应急体制存在问题

四、《大公报》对灾荒救济方法的披露

(一)政府救济与防灾

1、政府通电乞赈

2、政府实际赈灾救济工作

3、政府防疫防灾

(二)民间社会团体救济及个人自救

1、民间社会团体救济

2、灾民自救

(三)《大公报》宣传报道救济行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展开▼

摘要

在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的大背景下,内蒙古地区的自然灾害频发且种类繁多。本文主要依据1912-1937年的《大公报》中有关内蒙古地区灾荒的报道,以当时影响力较大的报纸这一特殊的视角,对于该时期内蒙古地区每次发生的重大灾荒、造成损失、形成原因及社会救济进行描述分析,从而对1912-1937年的内蒙古地区灾荒状况及社会救济等诸方面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并对《大公报》在灾荒救济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进行探讨。
  论文共分为前言、论文主体、结论三部分。论文主体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简述《大公报》沿革、办报方针、民本思想及《大公报》自身的通讯对灾荒报道广泛性、及时性及深度性特点。第二章主要介绍《大公报》自1912年至1927年报道的内蒙古地区所经历疫灾、旱灾、水灾、雪灾等重大自然灾害及灾荒造成损失的情况。第三章从《大公报》报道上分析民国时期内蒙古地区灾荒发生的社会原因。第四章主要叙述《大公报》对灾荒救济的披露。
  《大公报》作为近代民营报纸的代表,对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的灾荒进行详细的报道,分析灾荒形成的原因,积极宣传救荒救灾,以身作则投入到救灾救荒中,在近代内蒙古地区灾荒救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可以看出《大公报》存在局限性,从而客观地认识《大公报》对于灾荒的报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