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毛乌素沙地飞播植被演替规律研究
【6h】

毛乌素沙地飞播植被演替规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声明

1引言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植被演替的概述

1.2.1植被演替的内涵

1.2.2土壤性质随演替变化特点

1.3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

1.3.1飞播在国内外研究历史

1.3.2飞播种源及种子处理的研究

1.3.3飞播林分布格局的研究

1.3.4飞播植被演替的研究

2研究区概况

2.1毛乌素沙地的自然条件

2.1.1地理位置

2.1.2气候

2.1.3地貌

2.1.4水文

2.1.5土壤与植被

2.2毛乌素沙地社会经济条件

3研究方法

3.1研究区的选定

3.2野外调查与实验

3.2.1出苗率调查

3.2.2植被调查

3.2.3土壤调查

3.3风洞实验设计

3.3.1实验设备及装置

3.3.2实验设计

3.4群落重要值及α多样性指数的计算

3.5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3.6技术路线

4飞播落种及出苗率分析

4.1风洞落种漂移实验

4.1.1不同风速下处理与未处理种子变化情况

4.1.2不同沙障配置下处理与未处理种子变化情况

4.2飞播自然成苗率与成苗分布规律

4.2.1飞播成苗率的计算

4.2.2飞播成苗的分布规律

4.2.3影响飞播成苗率的主要因素

4.3小结

5飞播植被演替研究

5.1不同飞播年份植被群落数量特征

5.1.1飞播后不同年份播区的植被盖度、高度、密度变化

5.1.2不同年份播区生物量的变化

5.1.3飞播后植被盖度的变化

5.2飞播后不同年份播区物种组成、生活型、多样性指数的变化

5.2.1物种组成

5.2.2生活型的变化

5.2.3多样性指数的变化

5.3飞播与封育植被群落特征的对比

5.3.1封育后与飞播后植被基本特征变化

5.3.2封育后与飞播后植被多样性指数

5.4飞播演替的阶段与速度

5.4.1 Pcord分类结果分析

5.4.2飞播植被与原生植被演替对比

5.4.3飞播植物消长动态

5.5小结

6土壤养分变化与分析

6.1土壤质地随飞播年份的变化

6.2土壤养分随飞播年份的变化

6.2.1土壤有机质的变化

6.2.2土壤全氮的变化

6.3小结

7结论与讨论

7.1结论

7.2问题与讨论

致 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毛乌素沙地是我国沙漠化非常活跃的地区之一。飞播治沙造林作为一项快速有效的现代化造林措施,已经成为了成为当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飞播植物种子的落种、飞播后成苗情况以及从飞播后不同飞播年份的飞播区的群落动态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飞播种子进行丸粒化处理以及在地面进行合理的沙障配置后,可以有效防止飞播落种后种子的漂移,并且提高种子的自然覆沙能力。这两种处理可以有效提高飞播的成效。毛乌素沙地飞播后影响当地成苗的主要因素是6、7、8三个月的降雨,出苗后植物在沙丘的分布格局为群聚型,在沙丘不同部位,成苗情况为:背风坡坡脚>迎风坡中>丘间低地>丘顶>背风坡中。 (2)飞播后播区共出现61种,分属19个科,46个属,飞播区植物区系组成碎花程度较高,且组成脆弱。播区随飞播年份的增加,植被盖度有明显增加,物种多样性以及生活型随飞播年份增加,群落结构逐渐复杂并趋于稳定。 (3)飞播与封育都是植被恢复的重要措施,根据植被的不同退化程度,对植被恢复措施飞播、封育的选择也应该不同。 (4) TWINSPAN分类结果显示,飞播后经过25年后,播区由飞播初期的主要以飞播植物为优势种的飞播群落逐渐向毛乌素沙地的顶级群落演替。而原生植被并没有发生相应的正向演替,说明飞播对植被恢复的演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5)飞播后土壤性质随飞播植被的演替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壤质地、有机质与全氮含量与飞播年份呈正相关,飞播对播区土壤有明显的改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