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亚里士多德闲暇观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之比较
【6h】

亚里士多德闲暇观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之比较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一、亚里士多德的闲暇观

(一)亚里士多德闲暇观的内涵

1.闲暇的含义

2.闲暇与休息、消遣和娱乐的关系

(二)闲暇的存在形式和基本特征

1.闲暇的存在形式既能是潜能的又能是现实的

2.闲暇本性所体现的德性与品质

(三)闲暇的实现何以可能——人的活动

1.本性

2.城邦活动

3.教育

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内涵

1.人的活动及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2.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3.人的合目的性的需要的满足

(二)人全面发展的特征

1.自主性

2.能动性

3.创造性

4.历史性

(三)人的全面发展实现途径

1.物质生产实践

2.社会交往

3.教育

三、亚里士多德闲暇观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的比较

(一)人的全面自由性的内涵

(二)人的全面自由性的实现

1.实现的逻辑基础

2.实现途径

四、研究“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主题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一)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二)研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有助于树立和坚持以人为本的共产主义理想目标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亚里士多德将“闲暇”作为人追求的理想目标;马克思则把全面而自由的“有个性”的人视为人类必然要达到的理想状态,从根本上看,他们都是对人类存在理想状态即“自由存在”的思考;二者的落脚点都是人的发展,都在关注人的生存状态,追寻属于人自身的生活,他们都认为人的生存状态是一种逐渐摆脱外在束缚(包括自然、社会、自身)对自己的本质逐渐占有的过程。然而他们对诸如人的本质、理论的逻辑基础、自我价值的实现途径等等方面有着诸多不同的理解。
  本文主要通过比较的研究方法,揭示了两位思想家关于“人”的本真生活状态的内涵与特征。这种状态的实现都是在人的活动中完成的,但他们的理论基础一个是伦理意义上的实践,另一个是物质生产实践,归根结底,马克思那里的建立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更具有现实性、具体性,对亚里士多德颇具思辨意味的闲暇观是一种超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