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本雅明的“寓言”说——及其在中国文化批评中的运用
【6h】

本雅明的“寓言”说——及其在中国文化批评中的运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一、本雅明寓言说的历史话语资源

(一)“寓言”的概念界定

(二)西方寓言理论的历史流变

1.古希腊的寓言理论

2.中世纪《圣经》阐释中的寓言理论

3.浪漫主义时期的寓言理论

4.二十世纪以来的寓言理论

二、本雅明寓言说的基本内涵及美学特质

(一)本雅明寓言说的基本内涵

1.德国17世纪巴洛克悲剧的寓言性

2.“寓言”的“否定——救赎”功能

3.“本体的语言”与“寓言”

4.“寓言”生成的现实基础与现实意义

(二)本雅明对“寓言”美学特质的揭示

1.破碎性

2.多义性

3.忧郁性

4.间离性

三、本雅明寓言说对中国文化批评的启示

(一)文化批评在中国的兴起

(二)本雅明寓言说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1.本雅明寓言说的译介阶段

2.本雅明寓言说的接受阶段

3.本雅明寓言说的本土化运用

(三)对本雅明寓言说合理性的若干思考

1.解读中西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有效性

2.客观辨证的学术姿态

3.注重历史文化语境的差异性

4.克服文化批评的两种不良倾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本雅明生平年表

附录二:本雅明主要著述年表

致谢

展开▼

摘要

“寓言”是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中的核心概念,也是本雅明最基本的文艺审美思想,始终贯穿于本雅明的学术论作中。西方文艺思想中源远流长的寓言理论为本雅明寓言说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本雅明将德国17世纪巴洛克悲剧作为范本进行分析论说,表达了对寓言深刻的美学思考。本雅明通过大量的文艺评论,不断探讨揭示“寓言”的美学特质,使他在《德国悲剧的起源》中确立的寓言说不断深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美学思考和阐说。破碎性是寓言首要的美学特征,多义性是寓言重要的内蕴特征,忧郁是寓言的感情特征,间离性是寓言所产生的审美效果。
  20世纪7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本雅明寓言说逐渐得到中国理论家和批评家的关注,成为继“精神分析批评”、“神话原型批评”等批评范式之后中国当代批评借鉴西方批评理论方法的一种有效范式。本雅明寓言说给予我们的,既是方法论的启示,更是这一方法论中所体现的理论与现实密切结合的学术精神、社会使命感,这是中国文化批评最需要确立的姿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