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山东诸城茂腔研究
【6h】

山东诸城茂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三)概念界定

(四)有关茂腔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一章 诸城茂腔的起源及发展探析

1.1 茂腔产生的源头

1.1.1 茂腔的根脉与沃土

1.1.2 茂腔的源头——肘鼓子

1.2 诸城茂腔演变发展的三个阶段

1.2.1 本肘鼓阶段

1.2.2 冒肘鼓阶段

1.2.3 茂腔阶段

1.3 诸城茂腔产生与发展的外部因素分析

1.3.1 深厚而独特的地域文化

1.3.2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第二章 诸城茂腔现状的田野调查与分析

2.1 诸城业余茂腔剧团简况

2.2 经营管理情况透视

2.3 诸城茂腔剧团演出剧目、新编剧目及演出情况

2.4 诸城茂腔剧团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三章 诸城茂腔的戏曲艺术特征分析

3.1 诸城茂腔的唱腔结构特点

3.2 诸城茂腔的调式与板式

3.2.1 音阶与调式

3.2.2 板式运用

3.3 诸城茂腔的乐队及伴奏

3.3.1 丝竹乐器的演变及主要曲牌

3.3.2 打击乐器的演变及锣鼓经

3.3.3 诸城茂腔乐队的伴奏特点

3.4 诸城茂腔的语言及演唱特点

3.4.1 浓郁的乡土语言

3.4.2 诸城茂腔演唱特点

3.5 诸城茂腔的表演及剧目特征

3.5.1 诸城茂腔的舞台表演概述

3.5.2 诸城茂腔演出形式的演变

3.5.3 诸城茂腔的行当介绍

3.5.4 山东诸城茂腔的剧目

第四章 诸城茂腔的民俗特点及美学特征

4.1 诸城茂腔的民俗特点

4.1.1 茂腔演出与民俗活动

4.1.2 民俗事项在茂腔剧目中的反映

4.2 诸城茂腔的中和美学特征

4.2.1 “中和之美”形成因素分析

4.2.2 诸城茂腔“中和之美”特征

第五章 诸城茂腔的传承与保护

5.1 政府的引导和扶持

5.1.1 建立健全传承人保护机制

5.1.2 动态性的传承保护

5.1.3 传承保护走进基层社区

5.2 教育传承为根本之策

5.2.1 茂腔年轻观众的培养

5.2.2 茂腔人才的培养

5.3 剧团自身的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茂腔为山东省胶东半岛一带的地方小戏,属于山东省地方戏四大系统(弦索、梆子、肘鼓子、民间俗曲时调)中的肘鼓子系,至今约有2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山东省的诸城、高密、青岛、日照、胶州、胶南、五莲、临沂等地区。其形成、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本肘鼓、冒肘鼓、茂腔三个阶段。山东省的诸城地区是茂腔的故乡,为茂腔的形成及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山东省诸城茂腔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近些年来,随着流行文化的冲击及专业茂腔剧团的解体,作为山东省地方戏茂腔重要支系的诸城茂腔,其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
  本文通过梳理山东省诸城茂腔文献资料,对茂腔在山东省诸城地区的源流、演变、本体艺术特征以及民俗与美学特色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又通过对当今诸城现存的业余茂腔剧团的实地调查和走访,于诸城茂腔的现状作出梳理和分析。并进而对诸城茂腔的当代传承及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自己建设性的意见。
  全文共分为六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阐明了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进行了茂腔早期研究成果的文献综述,并对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一章讨论的是诸城茂腔的起源及发展探析,论述了茂腔的起源及发展演变过程,并尝试从地域文化、地理环境的角度,对诸城茂腔的产生与发展作了探讨;第二章是对诸城茂腔现状的实地田野考察和资料数据分析,通过对诸城地区现存演出团体的经营管理、演出情况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走访调查,客观地展示出茂腔在山东省诸城地区的生存现状;第三章是对诸城茂腔的戏剧艺术特征分析,从诸城茂腔的音乐、语言、表演及剧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资料分析与理论归纳;第四章是从诸城茂腔的民俗特点与美学特征两个方面,透视诸城茂腔内在的文化内涵和传承至今的魅力所在;第五章是深入探讨诸城茂腔的传承与保护问题,主要从政府、教育以及剧团自身等不同视角,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发展建议及建设性措施;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和“附录”部分,“结语”是对全文进行归纳性的理论总结,“附录”以一组附录的形式,对诸城茂腔的若干信息点与相关数据,归纳成表格,作为对整体论文的补充,力求全方位的表述和多视角的展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