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黄河岸边蒙古人的歌声——内蒙古三部四村音乐生活的考察与研究
【6h】

黄河岸边蒙古人的歌声——内蒙古三部四村音乐生活的考察与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1.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2.研究目的及意义

3.相关文献综述

4. 研究方法及基本思路

第一章 黄河沿岸蒙古人的历史语境

1.1 内蒙古黄河流域的史地空间

1.2 黄河沿岸的蒙古部落与移民运动

1.3 黄河沿岸的蒙古族村落及村居蒙古人

1.4 村落视野下的族群与族群关系

第二章 沙日召嘎查——民歌、民歌传人、歌俗与村落生活

2.1 沙日召嘎查与沙日召庙

2.2 村落生活中的古日道

2.3 个人、家族、村落与民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阿日齐嘎查—— 标志性文化、乌拉特民歌及其象征体系

3.1 乌拉特标志性文化:梅日更召与梅日更葛根135

3.2 乌拉特民歌与村落生活

3.3 民歌、歌俗与文化:以乌拉特蒙古族婚礼为例

3.4 民歌及其象征体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杨盖布隆嘎查——部落、地域、文化三维空间下的村落音乐生活

4.1 部落传统与行政区划

4.2 三重文化认同下的民歌与民歌手

4.3 民歌群体与文化认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杨家堡村

5.1 土默特地区蒙汉杂居村落的形成

5.2 地缘、业缘关系结构下的村落二人台

5.3 民族融合与文化融合:蒙汉杂居村落音乐生活的文化建构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村落到城镇——城乡关系视野下的蒙古族音乐生活

6.1 “村落-城镇”:当代蒙古族民众的双层生活空间

6.2城镇中的民歌传承主体

6.3 城镇化进程中的蒙古族音乐生活变迁

本章小结

结论

1.一河两岸

2.三部四村

3.从村落到城镇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

展开▼

摘要

本文是以内蒙古黄河沿岸的蒙古族村落及其音乐生活为研究对象进行考察与研究。其视角是在“人-音-地”的整体结构中,把蒙古族传统音乐回归到它所生成运用的生活情境里,对村落音乐生活的解释回归到它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变迁脉络中去。全文将围绕“一河两岸,三部四村”,运用六章内容展开讨论: 第一章是以内蒙古黄河流域为文化背景,阐述其历史、地理、蒙古部落、蒙古族村落形成以及村落视野下的族群与族群关系。 第二章是以黄河南岸的沙日召嘎查为研究对象,从嘎查与召庙的历史背景、蒙古族家庭的个案表述与阐释以及当地民歌古日道“个体-群体”的关系整体地看待沙日召嘎查民众的音乐生活。 第三章是以黄河北岸的阿日齐嘎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乌拉特标志性文化的论述,对民众观念下的乌拉特民歌进行分析,对乌拉特蒙古族婚礼仪式个案的描述与阐释,将民歌文化与地方精英联系起来,展示出乌拉特人的音乐生活与文化象征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是以黄河北岸杭哈地区的杨盖布隆嘎查为研究对象,从部落、地域、文化三维空间下去表述杭哈蒙古族民歌与民歌手,并以民歌大赛为个案去阐释当下杭哈蒙古族群体对自我音乐文化的建构。 第五章是以黄河北岸蒙汉杂居区域的杨家堡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蒙汉杂居地区历史、文化背景的梳理,对杨家堡村蒙汉民众音乐生活的考察,以及农历二月十九庙会的描述与文化阐释,去总体地看待民族、文化融合背景下蒙汉杂居区域的族际文化共享现象。 第六章是在“三部四村”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村落-城镇”音乐生活的对照,去讨论当下黄河沿岸蒙古族的另一文化景观。文中以四胡手扎布家族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父母村落生活、儿女城镇生活、夫妻穿梭于城乡之间生活的考察,对“村落—城镇”双层空间结构下的蒙古族民众音乐生活进行讨论,从时间、空间维度中去关注当代蒙古族音乐生活的社会形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