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林窗特征及其对物种多样性影响的研究
【6h】

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林窗特征及其对物种多样性影响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独创性声明及关于论文知识产权和使用授权的说明

摘要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第三章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展开▼

摘要

林窗作为一种经常发生的小规模干扰,其产生和变化构成了森林景观的流动镶嵌结构,由于林窗的出现创造了可供新个体入侵、占据和更新的空间,所以对林窗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文以辽宁省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内的林窗为研究对象,对林窗特征、林窗对物种多样性影响及林窗动态和森林景观格局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保护区内森林保护更新的建议。研究结果为: 在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内,最大林窗的面积大于200m2,最小林窗的面积小于10m2,大多数林窗面积集中在30~90m2,平均面积为65.8m2。林窗形成方式以树木折干形成的最为普遍(56.8%),形成木的胸径主要集中在10~30cm这个范围内,林窗由2株形成木形成的比较普遍(50.3%)。林窗边界木和群落中乔木大小比较一致,但高度略小。单个林窗的边界木最少为3株,最多为14株,平均每个林窗拥有6.37株边界木。 林窗内外草本植物和灌木植物在种类组成、Gleason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上存在较大差异。在群落相似系数上林窗内外的群落存在差异,从两个相似系数的比较中看出,林窗对草本群落的影响大于对灌木群落的影响。林窗各层次生态优势度和群落优势度均小于非林窗。可见,林窗的群落稳定性低于非林窗。 在林窗内,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随着林窗面积的增大是随之增大的。以不同形成方式形成的林窗,其中植物物种多样性是不同的,综合上看,以混合方式形成的林窗内的物种多样性较高,折干、枯立次之,而人工采伐方式形成的林窗内的物种多样性较低。 在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内,共调查到林窗30个,其中在12个林窗内发现有乔木或灌木的树苗存在,发生率为40%。说明保护区内的森林更新有一部分是依靠林窗来完成的。对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发现所调查的林窗斑块形状偏离圆形,林窗处于发育的中期。保护区内林窗斑块的破碎度指数为0.0082,说明保护区在景观格局上受到了破坏,但破坏程度不大。 通过对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内林窗的研究,发现林窗不但对植被的更新具有作用,还对维持森林物种多样性具有作用。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建议,为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的森林保护和更新以及我国东北林窗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