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双源CT双能量扫描对胃癌浆膜面浸润的临床研究
【6h】

双源CT双能量扫描对胃癌浆膜面浸润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
   利用双源CT双能量技术扫描,对进展期胃癌癌肿的浆膜面改变、增强表现与浆膜面浸润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胃癌的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浆膜面受侵的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
   选择经胃镜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病例52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4例,年龄36~78岁。对52例胃癌癌肿浆膜面浸润情况进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增强扫描用碘海醇(300mgI/ml)100ml,注射速率2.5ml/s~3ml/s,注射开始后分别于60s(静脉期)、120s(延迟期)开始扫描,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胰头平面。对扫描后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层厚1mm的重建。数据传入Siemens双源CT专用Dual-Energy工作站,选择LiverVNC模式进行自动能量减影,得到Overlay图像,即碘剂分布图。由2位资深放射医生在不知内镜、手术和病理结果的情况下,盲法分析双源CT静脉期、延迟期图像。观察的指标如下:(1)胃癌癌肿所在胃壁层次是否存在。(2)胃癌癌肿所在局部浆膜面是否光滑、癌肿边缘有否结节状外突。(3)癌肿邻近脂肪间隙的密度变化、是否消失。(4)胃癌癌肿静脉、延迟期的增强表现。(5)对病例做出影像的T分期,并与病理T分期对照。(6)胃癌癌肿所在局部浆膜面碘剂含量的测定。结果分别与手术病理对照。数据均采用计算机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检验,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进展期胃癌癌肿局部浆膜面的影像学表现与浆膜面受侵关系
   观察50例病例延迟期胃癌癌肿的浆膜面各种表现,胃壁层次消失有48例;浆膜面粗糙有32例,浆膜面结节状外突有8例;周围脂肪间隙模糊、结节、索条影及局部脂肪间隙消失各有18例,其浆膜面的受侵率是不同的,其中胃壁层次消失诊断浆膜面受侵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100%、19.05%、67.31%;浆膜面粗糙诊断浆膜面受侵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70.97%、47.37%、62%;浆膜面外结节状突出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22.58%、94.74%、50%;浆膜外脂肪间隙模糊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38.71%、68.42%和50%;浆膜面局部脂肪间隙消失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45.16%、78.95%、58%。
   2、进展期胃癌癌肿的螺旋CT增强表现与浆膜面受侵的关系
   在静脉期,肿瘤突向胃腔内的表面线状强化、实质部分不明显强化11例(22%),癌肿不均匀强化23例(46%),团块状强化16例(32%),三者的浆膜面受侵率分别为18.18%、60.87%和93.75%,三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延迟期,肿瘤突向胃腔内的表面线状强化10例(20%);癌肿不均匀强化为19例(44%),其中1例为静脉期的表面线状强化转化而来,为浆膜受侵病例,1例为静脉期的团块状强化转化而来,为浆膜未受侵病例;团块状强化21例(28%),其中6例为静脉期的不均匀强化转化而来,均为浆膜面受侵的病例,三者浆膜面受侵率分别为10%、47.37%和100%,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每一种强化方式于静脉期、延迟期的浆膜受侵率比较,X2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
   3、CT与病理学T分期的一致性评价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算Kappa值,Kappa=0.602,显示两者具有较高一致性。
   4、胃癌浆膜面的碘剂含量测定
   浆膜面受侵组的均值为1.5101mg/ml,标准差是0.30455;浆膜面未受侵组的均值为1.0382mg/ml,标准差是0.15496,两样本T检验,t=7.234,P=0.000<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进展期胃癌浆膜面侵犯的CT征象中,浆膜面粗糙诊断敏感性较高,结节状突出的诊断特异性高,同时应结合周围脂肪间隙的改变综合判断。胃癌癌肿的强化方式是诊断胃癌浆膜侵犯时应该综合考虑的一个因素。CT与病理学T分期具有较高一致性,可以为临床提供准确的信息,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胃癌癌肿邻近浆膜面的区域碘剂含量,可以作为判定浆膜面是否受侵的一个指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