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变化及意义
【6h】

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变化及意义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缩略语

论文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展开▼

摘要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致残性多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病,以慢性、对称性、破坏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还可出现血管炎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关节外病变。滑膜炎是RA基本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滑膜局部炎性细胞浸润和血管增生形成血管翳,伴随着局部基质金属蛋白酶增多、蛋白多糖减少及细胞因子分泌增加,血管翳侵入软骨,导致软骨和骨破坏。RA患者早发、高发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在胚胎期参与血管发生。1997年,日本的Asahara等在成人外周血中发现了EPCs的存在,从此揭开了EPCs研究的新篇章。RA炎症状态导致内皮功能受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群升高,且RA存在以血管增生为主要病变的关节滑膜炎症,我们推测EPCs可能在RA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项研究主要观察活动性RA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改变,分析这种改变与DAS28评分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探讨EPCs在RA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
   方法:
   选择活动性RA患者54例,健康志愿者16例,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方法检测外周血CD34+/CD133+/VEGFR-2+EPCs数量;将RA组依DAS28评分分为高、中、低活动组,比较各组之间EPCs数量差异;根据有无血管炎表现将RA组分为血管炎组和非血管炎组,比较两组之间EPCs数量差异;收集RA患者的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自我评分、病程、ESR、CRP、RF、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等临床指标;分析RA组EPCs数量与DAS28评分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1.RA组平均年龄(48±10)岁,健康对照组平均年龄(47±10)岁。RA伴血管炎者共10例,其中有皮肤溃疡者4例,指(趾)坏疽者2例,网状青斑者1例,淋巴结肿大者7例,肝脾大者3例。
   2.RA组循环CD34+/CD133+/KDR+EPCs的数量为(0.061±0.024)%,健康对照组EPCs数量为(0.081±0.033)%。RA组EPCs数量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减少(p=0.009);高、中、低活动组的RA患者和健康对照组EPCs有组间差异(p=0.001),高活动组明显低于中、低活动组及健康对照组(p值分别为0.006、0.003和0.000),中活动组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48),低活动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RA合并血管炎者较不合并者的EPCs数量减少(p=0.036)。
   3.RA组EPCs的数量与DAS28评分、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ESR和CRP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41,-0.425,-0.377,-0.316,-0.281,p值均<0.05),与患者的自我评分、疾病病程、RF、免疫球蛋白、补体等指标无明显相关。
   结论:
   活动性RA患者EPCs数量较健康对照减少,是提示病情活动的指标之一,EPCs可能参与RA血管炎发生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