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小肠磁共振造影在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断和随访中的价值
【6h】

小肠磁共振造影在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断和随访中的价值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及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影像学检查在评估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展开▼

摘要

目的: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CD)、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一类分类不明确的未定型肠炎,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青少年及儿童炎症性肠病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影像学检查是IBD诊断过程中的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小肠磁共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enterography,MRE)因其具有安全、无创、无电离辐射等优点,其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本研究对20例临床疑诊或确诊IBD患儿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儿童炎症性肠病MRE特点,评估MRE与结肠镜的一致性,探讨MRE在儿童IBD诊断及随访中的价值。
  研究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我院小儿消化内科,临床疑诊或确诊IBD,同时行MRE和结肠镜检查的患儿,记录患儿临床症状、体征、生化及物理检查指标,评定IBD活动指数,将MRE结果与临床表现、内窥镜结果、病理结果对比,分析小肠磁共振成像特点,评价其在儿童IBD诊断及随访中的价值。
  结果:
  20例临床疑诊或确诊IBD患儿,其中CD12例,UC4例,未定型肠病1例,排除炎症性肠病3例;男13例,女7例。MRE可见肠壁增厚、异常强化、淋巴结肿大、瘘管等,CD组患儿病变部位以回盲部、末段回肠为主;UC组患儿病变部位以结肠为主;未定型肠病患儿病变部位部位为结肠、直肠。3例排除IBD患儿其中2例病变部位位于回盲部,1例MRE未见确切病变。17例确诊IBD患儿结肠镜表现:粘膜充血水肿、黏膜溃疡、鹅卵石样、息肉样改变等,病理均提示炎症改变。结肠镜病变部位可在MRE上体现,此外,MRE可见瘘管、脓肿等并发症改变。17例确诊IBD患儿的MRE诊断结果与肠镜、病理相符。其中3例CD患儿治疗后进行随诊复查,对比治疗前后MRE及结肠镜改变,发现患儿MRE与结肠镜表现基本一致。
  结论:
  1.IBD患儿的MRE主要表现为肠壁增厚及异常强化,CD患儿还可见瘘道等肠腔外并发症。
  2.CD病变部位以回盲部、回肠末端为主,也可见于直肠、结肠;UC病变部位以结肠为主,也可见回盲部。
  3.IBD患儿MRE与结肠镜改变一致,同时也能提示黏膜下层及并发症等病变,对疾病评估更全面。
  4.治疗后患儿MRE与内镜检查结果一致,MRE可作为IBD患儿随访的重要手段。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