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除草剂丁草胺对中华大蟾蜍脑及肝脏的毒性研究
【6h】

除草剂丁草胺对中华大蟾蜍脑及肝脏的毒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引言

1.1 除草剂的使用概况及其对环境的污染

1.2 丁草胺的理化性质及除草的作用机制

1.3 丁草胺在环境中的降解

1.3.1 丁草胺在土壤中的降解

1.3.2 丁草胺在水中的降解

1.4 丁草胺的毒理学研究

1.4.1 丁草胺的急性毒性研究

1.4.2 丁草胺的生理生化毒性研究

1.5 本课题创新之处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药品及试剂

2.3 实验器材

2.4 实验方法

2.4.1 染毒方法

2.4.2 系数和蛋白含量测定

2.4.3 SOD、CAT活性及MDA含量测定

2.4.4 神经元电活动的记录

2.4.5 组织学观察

2.5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结果

3.1.1 丁草胺对脑和肝脏系数及蛋白含量的影响

3.1.2 丁草胺对脑和肝脏SOD、CAT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3.1.3 丁草胺对原始海马区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3.1.4 丁草胺对原始海马区和肝脏组织学的影响

3.2 讨论

3.2.1 丁草胺对脑及肝脏系数及蛋白含量的影响

3.2.2 丁草胺对SOD、CAT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3.2.3 丁草胺对原始海马区神经元电活动及组织学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表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除草剂丁草胺对中华大蟾蜍脑及肝脏的毒理作用,揭示丁草胺对蟾蜍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为丁草胺对生物有机体的毒性作用提供资料。
   方法:常规方法对中华大蟾蜍进行染毒,分别在染毒后的3、6、9d测定脑系数和肝系数;应用生理生化手段,测定中华大蟾蜍脑及肝脏内抗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和蛋白含量;应用玻璃微电极技术记录蟾蜍端脑海马区神经元电活动;应用HE染色技术观察蟾蜍端脑海马区和肝脏组织学变化。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染毒后蟾蜍脑系数降低而肝系数升高,脑和肝脏蛋白含量的变化与其系数的变化相对应,在各实验组中,脑蛋白含量均低于对照组,而肝脏蛋白含量的变化不同于脑蛋白,各实验组随染毒时间的增加,肝蛋白含量呈增多趋势。脑SOD活性表现为染毒早期被诱导,后期被抑制,肝脏中SOD的活性降低;脑和肝脏CAT活性的的变化相似,随着染毒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但肝脏的CAT活性的高于脑;MDA的均含量增高。电生理结果显示,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加大,端脑海马区神经元单个放电所占比例明显增加,而单簇、连续簇状放电以及不规则放电明显减少甚至消失;单个放电的振幅在低浓度组出现先升高后降低,而在高浓度组中,随着染毒天数的增加振幅降低,连续放电频率也有所下降。组织学切片观察到,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加大,端脑内海马区细胞和肝脏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自溶和坏死,各浓度组以染毒6d时最为明显,到30mg·L-1时,侧脑室周围也出现自溶。
   结论:除草剂丁草胺对中华大蟾蜍的脑和肝脏具有毒性作用,使其抗氧化防御系统受到损害,影响抗氧化酶的活性,以及脂质过氧化。还可使组织细胞自溶坏死,脑内神经元兴奋性下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