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随物赋形”—谈苏轼文艺美学之“水之道”
【6h】

“随物赋形”—谈苏轼文艺美学之“水之道”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言

1 、苏轼对“水”的接受

1.1 “我性喜临水”

1.2 “水之道”的生命哲思

2 、苏轼“水之道”文艺美学理念

2.1 创作情感:万斛泉涌,不泽地而出

2.2 创作方法:随物赋形,尽水之变

2.3 创作风格:行云流水,文理自然

3 、苏轼“水之道”美学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

3.1 中国传统的水文化

3.2 受父亲苏洵“风水相遭”家学影响

3.3 苏轼的哲学思想

3.4 苏轼对儒释道三家的“水解”

4 、苏轼的水情结

4.1 “水之源”寄思乡之情

4.2 “水之变”寄仕途得失

4.3 “水之道”寄人生哲理

4.4 “水之趣”绘日常生活

5 、苏轼“随物赋形”的“水之道”美学观对后世的影响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苏轼,以其丰富的艺术实践和博大精深的艺术理论赫然屹立于宋代文坛,他代表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精髓。他从《易传》哲学著作中汲取了养份,在哲学思想基础上形成了对文学艺术本质和艺术规律的认识与提升。在文学和艺术批评中,苏轼爱以“水”为喻,在水的流动性的启发中,提出了“水之道”的文艺美学思想。本文旨在通过对苏轼“随物赋形”的“水之道”文艺美学思想的解析,与现代创作理论中的情感论、方法论、风格论形成呼应,以期更深入地透析苏轼的文艺美学思想主张。本文共分五个部分,其中第二、三部分是论述的重点
   第一部分,论述了苏轼一生与水的深厚情结,他在“水之道”中获得了生命哲思。苏轼不仅把水看成生命之源,而且将它上升到哲学层面,认为水能够“几于道”。它能够“柔外刚中”、“因物赋形”,顺性而为与天地之大道相去不远。这一哲学思想,是我们研究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的基础。
   第二部分,具体分析了苏轼的“水之道”的文艺美学思想。首先,苏轼认为创作情感应似“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强调文章应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不能自己而后作”。其次,在创作方法上,应“随物赋形”、“尽水之变”,以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创作,创作方法要随表达内容而变化,不受任何文章格式的限制与约束。同时创作中不仅要把握事物的“常形”还要符合“常理”。再次,在艺术风格上苏轼追求“平淡”“自然”的文风,要求文章要达到“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艺术效果。
   第三部分,探寻苏轼“水之道”文艺美学思想产生的渊源。一方面苏轼明显受到中国传统的水文化影响而形成了他的文艺美学观。同时苏轼精通儒道释三家思想,他博采各家,各取所长,形成了独到的三家“水之解”,形成了自己对生命本真的阐述。再加上苏轼又受到其父苏洵关于“风行水上,涣。此亦天下之至文”这一文学创作理论的指引,故而形成了他特有的有关“水之道”的文艺美学思想的认识。
   第四章,针对于艺术实践,收集整理了苏轼部分寄情于山水的作品,以山水寄思乡之情,寄仕宦得失,寄生活之趣,概括总结苏轼对中国传统水文化的丰富与贡献。
   第五章,阐述苏轼“随物赋形”的“水之道”美学观对后世的影响,可见其在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史上不可磨灭的贡献。苏轼的“水之道”文艺观使他的文艺思想呈现出独特的光芒,他丰富的文艺思想和对水文化的贡献,今天仍值得我们秉笔。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