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城市化背景下环城游憩带时空演变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6h】

城市化背景下环城游憩带时空演变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四、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城市化与旅游城市化研究概况

(一)国内外城市化研究概况

(二)国内外旅游城市化研究概况

二、环城游憩带研究概况

(一)国外研究概况

(二)国内研究概况

三、城市化与环城游憩带关系的研究概况

第二章 城市化与环城游憩带的基本理论

一、城市化的基本理论

(一)城市化的内涵与发展阶段

(二)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二、环城游憩带的基本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环城游憩带的形成区位.

三、环城游憩带时空演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区位理论

(三)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第三章 大连市城市化演进对环城游憩带的影响

一、大连市城市化的演进分析

(一)大连市GDP的发展

(二)大连市的人口城市化水平

(三)大连市的产业结构情况

二、大连市城市化演进与环城游憩带的互动关系分析

(一)城市化与环城游憩带的正向关系分析

(二)城市化与环城游憩带的反向关系分析

第四章 大连环城游憩带发展现状与居民游憩行为特征

一、研究范围

二、大连市环城游憩地的现状概述

(一)数据采集与制图说明

(二)发展阶段划分

(三)类型划分

(四)等级划分

三、大连市居民环城游憩行为特征研究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构成

(二)大连市居民环城游憩行为特征分析

第五章 城市化背景下大连市环城游憩带的时空演变

一、大连环城游憩带的“扇形结构”特征分析

(一)环城游憩带的“扇形结构”

(二)游憩地类型与等级的空间特征

二、大连环城游憩带的时空演变研究

(一)环城游憩带“扇形结构”的时空演变分析

(二)游憩地类型与等级的时空演变分析

三、大连环城游憩带时空演变的影响机制分析

(一)特殊的地理区位与富足的旅游资源

(二)日益增强的市场需求

(三)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

(四)积极引导的政府政策

四、城市化背景下的大连市环城游憩带发展思路

(一)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凸显其主题性

(二)营造高品质的体验意境,维护乡村游憩地的“草根性”

(三)提高服务质量与加强环境保护

(四)整合休闲资源,开发独具“本土文化特色”的个性旅游产品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一)大连市居民环城游憩行为特征

(二)大连环城游憩带的发展阶段划分

(三)大连环城游憩地类型与等级划分

(四)大连环城游憩带的时空演变

(五)大连环城游憩地类型与等级的时空演变

二、不足之处与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随着沿海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外出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环城游憩带现已成为了城市居民近距离旅游选择的重要目的地之一。本文以城市化为切入点,在系统研究环城游憩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选取北方滨海城市——大连市作实证研究,对环城游憩带的发展现状与时空演变进行探讨。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连市居民环城游憩行为特征作了分析,并根据环城游憩地个数的增长速度对环城游憩带进行了发展阶段划分。本文在此基础上将大连环城游憩地划分为自然景观游憩地、人文景观游憩地、人造娱乐游憩地、运动休闲游憩地四种类型,并借助司徒基(Sturges)公式将游憩地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游憩地。通过统计调查得出结论:大连周边游憩地的类型十分齐备且品质较好,等级较高。
   在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基础上,本文确定大连环城游憩带的空间结构是以中心城区为内核,其外部按第一、第二、第三环带向外扩散的“扇形结构”。通过对游憩地空间分布的观察发现:大连环城游憩地的建设符合距离衰减规律;随着环带不断向外扩展,聚集在滨海区的游憩地有向内陆腹地转移的倾向,并越来越明显;游憩地空间分布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沿海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倾向的改变——已从熟悉的滨海旅游目的地转向了其他类型的旅游目的地。同时从不同类型与等级游憩地的空间分布还发现较高等级的各类型游憩地大多分布环城游憩带的滨海地区:除运动休闲游憩地外,其他类型游憩地的空间分布都符合距离递减规律。
   本文按照1990—2008年游憩地的发展阶段划分,将环城游憩带发展分析分为四个时间和空间步骤来完成,并得出结论:从时间维度上看,大连环城游憩带发展态势良好;从空间角度上看,游憩地分布呈现“广布+集聚”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不同类型与等级游憩地的时空演进行了分析:自然景观游憩地有向北部腹地扩展的趋势,1990年以前主要分布在旅顺口区与第二环带内,而等级较高的大多分布在滨海地区。2004—2008年期间第三环带也有等级较高游憩地的建成;人文景观游憩地等级普遍较低,1995年以前集中分布在旅顺口区与金州区的大黑山风景区,到了2008年,游憩地在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与长山群岛内均有分布。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内的人文景观游憩地等级较高;人造娱乐游憩地在1990年以前没有建设,在1996—2003年期间开始有人造娱乐游憩地的建设,且品质较好;运动休闲游憩地等级普遍较高,1990年以前集中分布在北部腹地,到了2008年,发展重点转移到了东部海域的长山群岛。
   综上,通过对环城游憩带时空演变的分析,本文构建了大连环城游憩带的影响机制。大连市环城游憩带已初具规模,且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为实现各游憩地的可持续发展与合理规划,大连市应在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凸显其主题性;营造高品质的体验意境,维护乡村游憩地的“草根性”;提高服务质量与加强环境保护;整合休闲资源,开发独具“本土文化特色”的个性旅游产品等方面加大力度,从而推动该市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