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鹅绒藤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6h】

鹅绒藤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鹅绒藤研究进展

1.1.1 鹅绒藤属植物的分类与鉴别

1.1.2 鹅绒藤的化学成分及药用价值

1.2 丝核菌的研究进展

1.2.1 丝核菌的分类

1.2.2 丝核菌的危害与利用

1.2.3 丝核菌的防治

1.2.4 丝核真菌分离与保存方法

1.3 黑孢霉的研究进展

1.3.1 黑孢霉属真菌

1.3.2 黑孢霉真菌病害循环与危害

1.3.3 黑孢霉的防治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鹅绒藤病虫害种类调查

2.1 方法与材料

2.1.1 试验器材

2.1.2 调查方法

2.2 结果分析

2.2.1 鹅绒藤叶斑病

2.2.2 鹅绒藤其他病害

2.2.3 鹅绒藤虫害

2.3 小结

3 鹅绒藤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鹅绒藤叶病斑病原菌的分离

3.2.2 鹅绒藤叶斑病病原真菌的纯化

3.2.3 鹅绒藤叶斑病病原菌的致病性实验

3.2.4 鹅绒藤叶斑病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3.2.5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3 小结

4 鹅绒藤叶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产孢量、孢子萌发的影响

4.2.2 pH值对病原菌菌丝生长、产孢量、孢子萌发的影响

4.2.3 湿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产孢量、孢子萌发的影响

4.2.4 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产孢量、孢子萌发的影响

4.2.5 培养时间对病原菌菌丝生长、产孢量的影响

4.2.6 最适培养基的筛选与正交试验

4.2.7 病原菌生长曲线

4.2.8 化学药剂对鹅绒藤叶斑病病原菌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4.3.1 结论

4.3.2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鹅绒藤(Cynanchum chinense R.Br.)为萝蘑科(Asclepiadacea)鹅绒藤属(Cynanchum)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在沿海、荒郊野岭等非农用耕地上。该属植物全草大部分可入药,其植物汁液的提取物具有抗肿瘤等多种功效,是一种很有开发价值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笔者对大连地区海滨滩涂生长的鹅绒藤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自然生境下鹅绒藤真菌病害多有发生,但有关病害种类鉴定等研究国内外鲜有报道。本文对辽宁省大连地区鹅绒藤发生的病虫害种类进行了初步调查,并对其叶斑病进行了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旨为鹅绒藤生产栽培中的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鹅绒藤在自然生境下多发生叶斑病,该病害在6月显症,8-9月病情加重。2011年调查其病情指数为63.3、发病率96.7%;2012年调查数据显示病情指数上升至69.1、发病率100%。此外还发现鹅绒藤有白腐病发生。发现了两种昆虫:夹竹桃蚜(Aphis nerii)和红脊长蝽(Tropidothorax elegans Distant),其中夹竹桃蚜虫口密度较大、危害较重。
  (2)从鹅绒藤叶斑病感病叶片中分离出了4株真菌,其中菌株UN-P1单斑分离率较高为68.18%,菌株UN-P2分离率为6.82%。经致病性试验证明菌株UN-P1与菌株UN-P2无论是单独侵染或混合侵染,均可导致接种叶片发病,由此认为,鹅绒藤叶斑病致病菌是菌株UN-P1和菌株UN-P2。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菌株UN-P1和菌株UN-P2两株病原菌DNA进行rDNA-ITS测序、系统发育树构建及同源性比对,证明了菌株UN-P1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菌株UN-P2为球黑孢(Nigrosporasphaerica),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
  (3)两株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①菌株UN-P1菌丝在15℃-30℃下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4℃、致死温度为63℃,最适pH为7,最适湿度为50%,培养48-108小时为菌丝速长期,全黑暗环境有利于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蔗糖、氮源为尿素、无机盐为NaH2PO4、生长因子为维生素B1。②菌株UN-P2菌丝在5℃-35℃下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4℃、致死温度为68℃,最适pH为8,最适湿度为90%,培养48-108小时为菌丝速长期,全黑暗环境有利于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D-果糖、氮源为酵母膏、无机盐为K2HPO4、生长因子为萘乙酸。菌株UN-P2在15-35℃时产孢,最适产孢温度为24℃,全光照环境利于产孢,培养第4天时菌丝生长速率变缓,但产孢量持续增加;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8,最适湿度为90%,全黑暗条件最适宜孢子萌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