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现代汉语中“谓词+死”结构研究
【6h】

现代汉语中“谓词+死”结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1.2 题研究的意义

1.3 理论依据

1.4 语料来源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第二章 对“v+死’’结构中“死”的分析

2.1 “死”语义的转化

2.2 “死”词性的转移

2.3 “死”语法化

第三章 现代汉语“谓词+死”的结构分析

3.1 “动词+死”结构中的动词“死”

3.2 “动词+死”结构中的极性程度副词“死”

3.3 “形容词+死”结构中的动词“死”

3.4 “形容词+死”结构中极性程度副词“死”

3.5 “谓词+死”结构中的兼类词分析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谓词+死”结构在现代汉语中高频使用,本文着重从两部分深入探究它的表义特点。
  本文着重从以下两大部分来分别分析阐述这一结构。
  第一部分:对“死”这一词汇语义的转化、词性的转移及其语法化过程进行分析,基本囊括了“死”的所有意义,以及在语法化过程中“死”词性发生的转变,为第二部分研究“谓词+死”构式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对这一结构的句式特点、语义变化、语义指向以及进入这一结构的动词形容词的规律进行研究。本文将“死”分为“实死”和“虚死”两部分,“实死”即为“死”的基本义“死亡或生命的终结”及引申义“不灵活、不活动”,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后做结果补语;而“虚死”则为“死”的语法意义表示程度极高,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后做程度补语。
  本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本文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提出新的分析结构,综合运用分析方法实现“谓词+死”结构的全面分析。本文在前人对这一问题及相似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完整分析的方法,将“谓词+死”结构进行多角度的综合全面的分析。并在全面分析的同时,提出可以进入此结构的动词和形容词中的既可表“实死”又可表“虚死”的兼类词,并对其规律加以分析。希望文章得出的结论能会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另外,本文的写作是基于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而形成的,因此,本文的分析结论会对对外汉语教学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