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波顿式”的建构与渐离——蒂姆·波顿电影的审美研究
【6h】

“波顿式”的建构与渐离——蒂姆·波顿电影的审美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3.创新之处

一、反哥特:从艺术人格到艺术创造

(一)哥特式波顿:艺术人格的起源

1.“孤独”的波顿

2.“黑暗”的波顿

(二)“波顿式”哥特:艺术创造的实践

1.人物:邪恶与善良

2.色彩:昏暗与鲜亮

3.音乐:叶夫曼的变奏

二、非童话:从审美共性到审美个性

(一)童话式波顿:与童话文学的共性

1.“童性”的话语

2.模糊的时空

3.简洁的结构

4.温情的内核

(二)“波顿式”童话:于波顿电影中的个性

1.全龄向童话

2.死亡美学

3.隐喻与讽刺

三、反波顿:“波顿式”的从与去

(一)“波顿式”审美内容:反叛的内核

1.对限定模式的打破

2.对常规观念的反抗

3.对意识形态的超越

(二)“波顿式”审美形式:对立与互融

(三)“波顿式”审美前瞻:波顿的渐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2016年末,《佩小姐的奇幻城堡》上映,好莱坞“鬼才”导演——蒂姆·波顿又一次成为影坛焦点。作为好莱坞电影世界里几乎最为特立独行的人物,蒂姆·波顿在影像风格上展现了一种矛盾的魔力。不论哥特式的华丽抑或冷酷,还是童话般纯真与浪漫,蒂姆?波顿黑暗张狂而又纯洁细腻的印记深深地打在波顿影迷的心中。这种魅力不仅滋生了一种持久的品牌号召力,也吸引着学术界对波顿及其作品不断探索与追寻,波顿的心灵和个性与其作品的形态和美之间究竟如何呈现矛盾的张力与魅力,这种力量是否可能来自对自我的认同,更来自于对自我的不断颠覆。
  从1985年的《荒唐小混蛋奇遇记》到2016年末刚上映的《佩小姐的奇幻城堡》,蒂姆·波顿在长达31年的创作生涯中,赋予了作品以一种极具张力的审美传达。使得“波顿制作”形成了一种标志性的品牌效应,刷新了电影市场的票房,不断吸引着那些追求叛逆与个性的人们。就市场而言,它是一种商业号召力,就艺术的角度而言,它则代表着一种审美个性与风格化。以蒂姆·波顿电影创作中的个性化本质为对象,本文在其作品基础上,从导演研究的角度入手,借用美学的相关理论,从“波顿风”(“Burtonesque”)的出现而尝试提出“波顿式”作为蒂姆·波顿作品的风格形态并分析其在电影这一审美实践活动中的建构与发展。在此框架下,尝试探索其作品中体现的“反哥特”及“非童话”的概念特征,并在“内容与形式”的逻辑关系下加以整合,最终完成“波顿式”电影审美形态的整体搭建。
  绪论部分,结合国内外研究材料,对蒂姆·波顿电影及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的分类和梳理,明确本文中进行的类比研究是基于什么样的理论背景,并指出在哥特与童话引导下进行的波顿研究具有理论上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第一章从艺术心理出发,分析蒂姆·波顿在成长环境中发育出的两种创作上的性格特征,认为它们作为审美关系中的主体方,是波顿在创作中受到哥特影响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特有的审美能力的代表。第二小节中,对比传统哥特电影,从三个视听的角度具体分析影像中基于这两种性格特征的艺术表达,认为波顿电影中进行的“反哥特”的审美实践经历了由人格作用于创造的流变。第二章在叙事的角度,进行波顿故事与童话文学的对比研究,指出其独特之处表现在主题上对童话的继承及手法上对童话的颠覆。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将影像特征在“内容与形式”的审美关系中加以整合,得出结论:“波顿式”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对蒂姆·波顿电影风格的总结,在美术表现上受到哥特文化的影响,在文本叙事上受到童话文学的影响,经由一种对立互融的状态作用到了波顿本人的审美认知中,并在其影像创作中发展出了一种艺术形式乃至精神内涵的特有性。在末尾部分由这种主导性的反叛特质引向一种对未来的思考,结合近年的几部波顿电影分析其在发展上出现的对自我风格的渐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