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矿业城市“156工程”产业遗存地再开发——以阜新市为例
【6h】

矿业城市“156工程”产业遗存地再开发——以阜新市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学术背景及意义

1.1.1 问题的缘起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1.3 论文框架

2 矿业城市产业遗存地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2.1 矿业城市的相关研究

2.1.1 矿业城市概述

2.1.2 矿业城市的空间发展特点

2.1.3 国外典型矿业城市空间发展

2.2 产业遗存地的相关研究

2.2.1 产业遗存地概述

2.2.2 产业遗存地再开发

2.2.3 产业遗存保护利用的发展综述

2.2.4 工业遗产保护的实践

2.3 城市发展理论的相关研究

2.3.1 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

2.3.2 景观都市主义

2.3.3 生态都市主义

2.4 本章小结

3 “156项工程”与阜新“煤电之城”

3.1.2 “156项工程”的基本情况

3.2 阜新的“156项工程”

3.2.1 阜新海州露天矿

3.2.2 阜新发电厂

3.2.3 阜新平安立井

3.2.4 阜新新邱一号立井

3.3 阜新“156项工程”配套附属设施

3.3.1 工业建筑与民用公共建筑

3.3.2 工人住宅

3.3.3 矿区铁路

3.3.4 工业技术教育

3.4 现状调查及分析

3.4.1 阜新矿区现状

3.4.2 居住区现状

3.4.3 相关性因素对“156项工程”产业遗存影响的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矿业城市“156项工程”产业遗存地再开发

4.1.2 技术价值

4.1.3 经济价值

4.1.4 建筑风貌价值

4.2 再开发的内在驱动力分析

4.2.1 经济资源因素

4.2.2 城市环境因素

4.2.3 社会认知水平的提高

4.2.4 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

4.3 再开发原则

4.3.1 可持续发展原则

4.3.4 “遗存化”合理原则

4.4 本章小结

5 矿业城市“156项工程”产业遗存再开发策略

5.1 矿业城市产业遗存地内工业住区再开发规划策略

5.1.1 大型户外场所与精致共享空间的共存

5.1.2 与养老相契合的生活空间

5.1.3 新邱长新小区规划改造构思

5.2 矿业城市产业遗存地内人文景观再开发设计对策

5.2.1 社会支持与情感关怀对矿工心理健康的影响

5.2.2 塑造独特的矿区场所特征

5.2.3 矿区废弃铁路景观要素的利用

5.3 矿业城市产业遗存地内不动产的再开发设计对策

5.3.1 工业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5.3.2 矿区遗存工业设施的再开发利用

5.3.3 矿区地下空间的设计再利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展开▼

摘要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为了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恢复经济,毛主席率团访问前苏联,向苏方请教发展计划制定的经验,其中的“156项工程”就是苏联援助建设的重点项目,同时它也成为了新中国工业化发轫和砥砺奋进的核心工程。156个大型项目中煤炭工业25个,工业厂矿及其与之配套的多个工业住区,是伴随着煤炭的开采而形成的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是工业城市的一种特殊空间环境类型,具有以采掘业发展起来的特色、鲜明的时代特征,镌刻了矿工们生产、生活的幕幕记忆,见证了煤矿的兴盛与衰败,是阜新工业区、也是中国工业化历史上极其重要的遗存。
  但是一个甲子逝去,这些工业项目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色彩、淡出人们的视线,其价值意义也逐渐被人遗忘。部分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156项工程”厂房或被拆除改建、或已荒草丛生,旧貌难觅;许多极富地方文化特征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公共建筑消失,造成中国工业化文物载体形成了无法挽回的断层和损失。近些年,国内学者逐渐开始了对产业遗存问题的探索,并提出了一些观点,但对于这一特定类型产业遗存保护与更新的系统研究,尤其是针对建国初期“156项工程”产业遗存方面的研究几乎还处于空白状态。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就是针对矿业城市“156项工程”的产业遗存。通过研究矿业城市“156项工程”产业遗存再开发,并以中国重要煤炭城市阜新为例,从“156项工程”的现状问题入手,对影响工业住区人居环境的因素和建筑风貌进行总结,挖掘“156项工程”的价值及再开发的内在驱动动力,探讨“156项工程”产业遗存地以保护性改造利用为主的再开发原则。从生态都市主义的视角出发,对矿业城市“156项工程”产业遗存的人居空间规划、景观、不动产进行一体化更新探讨,使这里再次发展时,获得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还应给民众一片净土。期望为创新矿业城市“156项工程”产业遗存再开发模式提供新的战略思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