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6h】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

1.1.2 新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1.1.3 循环经济的发展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和结构

1.3.1 主要内容

1.3.2 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循环经济基本理论

2.1 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2.1.1 循环经济产生的历史背景

2.1.2 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

2.1.3 循环经济的3R原则

2.1.4 循环经济的特征

2.2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生态学理论

2.2.3 清洁生产理论

2.2.4 资源经济学理论

2.3 循环经济的运行原理

2.3.1 循环经济运行机制

2.3.2 循环经济运行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循环经济概述

3.1 循环经济的层次分析

3.1.1 企业循环经济

3.1.2 产业园区循环经济

3.1.3 区域循环经济

3.1.4 区际循环经济

3.2 区域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3.2.1 区域循环经济的内涵

3.2.2 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和原则

3.2.3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和空间布局

3.2.4 区域循环经济体系

3.3 区域循环经济的基本分析方法

3.3.1 工业代谢分析

3.3.2 生命周期评价

3.3.3 生态效率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研究

4.1 国外关于区域循环经济的综合评价研究

4.1.1 国外区域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发展

4.1.2 欧盟物质流的指标体系

4.1.3 日本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4.2 国内关于区域循环经济的综合评价研究

4.2.1 国内关于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4.2.2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方法应用现状

4.3 国内外关于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4.4 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的发展趋势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5.1.1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内涵

5.1.2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功能

5.1.3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特点

5.2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1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5.2.2 构建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

5.3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和内容

5.3.1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5.3.2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信息熵与未确知测度模型的构建

6.1 信息熵理论

6.1.1 熵概念的提出

6.1.2 信息熵

6.1.3 信息熵的性质

6.2 未确知测度理论

6.2.1 未确知性与未确知信息

6.2.2 未确知信息与其它不确定信息的比较

6.2.3 未确知测度

6.3 信息熵与未确知测度模型的构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的实证研究

7.1 东北三省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7.1.1 东北三省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7.1.2 东北三省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7.2 东北三省2004-2007年循环经济发展相关指标的评价分析

7.2.1 废物排放指标相关数据

7.2.2 指标信息熵及区分能力

7.2.3 应用未确知测度模型进行综合评价

7.3 A省2001——2007年循环经济相关指标的评价分析

7.3.1 废物排放指标相关数据

7.3.2 指标信息熵及区分能力

7.3.3 应用未确知测度模型进行综合评价

7.4 A省辖14个城市2001—2007年循环经济相关指标的评价分析

7.4.1 废物排放指标相关数据

7.4.2 指标信息熵及区分能力

7.4.3 应用未确知测度模型进行综合评价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保障机制研究

8.1 政府主导机制

8.1.1 加强组织领导

8.1.2 分解目标任务

8.1.3 建立统一体系

8.2 市场推进机制

8.2.1 积极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8.2.2 充分利用价格杠杆的促进作用

8.2.3 大力推进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8.3 公众参与机制

8.3.1 扩大公众参与途径和方式

8.3.2 改变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8.3.3 倡导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

8.4 政策扶持机制

8.4.1 建立资金保障制度

8.4.2 完善各种优惠政策

8.4.3 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8.5 科技支撑机制

8.5.1 建立循环经济科技创新体系

8.5.2 加强循环经济信息化建设

8.5.3 建立循环经济咨询服务体系

8.6 法律规范机制

8.6.1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8.6.2 制定专项法规或条例

8.6.3 加大依法监督管理力度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

9.1 基本结论

9.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和科研、获奖情况

附录

展开▼

摘要

进入21世纪,面对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挑战,资源和环境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三赢的战略目标,必须积极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循环经济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区域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对于整个区域的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它能够对传统区域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完善,带动落后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区域经济基础之上的,包括区域产业体系、区域基础设施体系和区域生态环境体系的复杂系统。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区域内和跨区域的物质、能量、信息、资源、废弃物的分层循环流动,优化系统主体要素的运行结构和关联;通过在区域范围内建立各种产业生态链,实现产业循环发展的功能,调整区域产业结构、转变区域生产、消费和管理模式;通过公共设施和支持服务机构把区域的生产、消费、废物处理和区域管理统一组织为生态网络系统,实现循环经济规模效益的需要。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区域循环经济及综合评价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在遵循功能互补、资源约束和可持续发展等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合于我国现阶段发展特点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按目标自上而下分为总体目标层——评价目标层——指标层,组织成树型结构的指标体系。其中,评价目标层包括资源开发利用、资源产出、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排放四个子目标,每个子目标再根据不同的目标设立终级指标,构建了层次清晰、目标明确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其次,创新性地将信息熵与未确知测度理论相结合,构建了基于信息熵与未确知测度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模型,并以此作为区域循环经济评价的有利工具,有效的排除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使评价结果更为科学、精确。
  再次,根据以上建立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选取东北三省2004-2007年废物排放累计数据和A省2001-2007年各年度废物排放数据,以及A省辖14个城市2001-2007年废物排放数据为研究对象,进行实例验证与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在东北三省污染排放相对情况比较中,B省和C省较好,而A省较差。在对A省2001-2007年废物排放数据进行评价显示,废物排放相对GDP的综合效应排名与废物排放绝对数量的排名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相对于GDP的增长,废物排放的相对效应是在逐年提高;但同时,废物排放的绝对量依然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对A省14个城市2001-2007年的废物排放指标的评价显示,随着城市GDP的递增,污染程度也逐年递增;通过有效控制和预防废物排放量,将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最后,依据上述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了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政策扶持、科技支撑、法律规范”的保障机制,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顺利实施,实现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