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破裂动脉瘤CT初步研究
【6h】

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破裂动脉瘤CT初步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分析颅内破裂动脉瘤的CT表现,初步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
   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7月至2009年11月期间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头部CTA的患者115例。男46例,女69例。年龄24~79岁(56.02±10.8岁)。所有病人均经外科手术或者DSA引导下的介入治疗术证实为颅内动脉瘤。使用16层螺旋CT仪,CT扫描范围自枕骨大孔至颅顶;螺旋扫描速度:0.6s/转;层厚:0.625mm;扫描床移动速度:9.38mm/s:螺距:0.938:1;矩阵:512×512;管电压:120kV;管电流:360~400mA。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前臂静脉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90~100ml,随后注射生理盐水40~60ml:注射速率:4.0~4.5ml/s;CT扫描延迟时间:21~25s。采用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进行图像重组,对颅内动脉横断面和重组CT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CT评价内容:动脉瘤发生部位:动脉瘤最大直径和体积;动脉瘤长宽比;是否伴有子瘤;单发或者多发动脉瘤。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动脉瘤发生部位:115个破裂动脉瘤中,102个(占88.7%)位于前循环,13个(占11.3%)位于后循环。38个(38/115,33.04%)位于前交通动脉,32个(32/115,27.83%)位于后交通动脉起始部,两者合计70个(70/115,60.87%)。前者中,16个(16/38,42.11%)伴有一侧大脑前动脉AI段发育不良或缺如。2、动脉瘤最大直径:2~17.5mm(6.72±3.32mm)。37个(37/115,32.17%)动脉瘤最大直径<5mm,其中23个(23/37,62.16%)位于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起始部。72个(72/115,62.61%)动脉瘤最大直径<7mm,其中43个(43/72,59.72%)位于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起始部。3、动脉瘤体积:13~2651mm3(369.65±187.74mm3)。63个(63/115,54.78%)动脉瘤体积<200mm3,以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起始部最多见(39/63,61.9%),其次为颈内动脉(9/63,14.29%)。4、动脉瘤长宽比:24个(24/115,20.87%)动脉瘤的长宽比≤1.8,91个(91/115,79.13%)动脉瘤的长宽比>1.8。子瘤:67个(67/115,58.26%)动脉瘤伴有子瘤。5、单或多发动脉瘤:单发者96例(96/115,83.48%);多发者19例(19/115,16.52%),破裂动脉瘤19个(A组,每例1个责任动脉瘤),其最大直径为3.6~16.4mm(7.96±3.88mm),15个(占78.95%)动脉瘤长宽比>1.8,9个(占47.37%)伴有子瘤;未破裂动脉瘤23个(B组),其最大直径为2~6.5mm(3.87±1.39mm),5个(占21.74%)动脉瘤长宽比>1.8,均不伴有子瘤。A组动脉瘤最大直径大于B组动脉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主要影像学特点:1、颅内破裂动脉瘤多位于前循环尤其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起始部,明显多于其他颅内血管。前交通支破裂动脉瘤伴有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接近半数。2、最大直径<5mm或<7mm的颅内破裂动脉瘤多位于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起始部。颅内破裂动脉瘤体积<200mm3约占半数,多位于前或后交通动脉,其次为颈内动脉。3、大多数颅内破裂动脉瘤长宽比>1.8,多数破裂动脉瘤伴有子瘤。4、颅内破裂动脉瘤者大多为单发,多发动脉瘤者少见。多发动脉瘤者中,破裂动脉瘤最大直径大于未破裂动脉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破裂动脉瘤长宽比>1.8和伴有子瘤者多于未破裂动脉瘤。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