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早期子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术137例临床病理分析
【6h】

早期子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术137例临床病理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方法

2.1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术

2.2 关于腹膜后淋巴结分组

3.数据分析

3.1 一般数据处理

3.2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各组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率

2.各期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率

3.子宫颈癌腹膜后转移淋巴结分布

4.子宫颈癌PALN转移与各组淋巴结转移数目相关性

5.子宫颈癌PALN转移单因素分析

6.子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与各临床病理因素多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早期子宫颈癌患者发生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几率,以及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早期子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为临床上实现早期子宫颈癌个体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提供依据。
   材料与方法:
   收集辽宁省肿瘤医院2008年11月-2012年3月收治的137例临床Ⅰa2~Ⅱa2期早期宫颈癌患者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术的临床病理资料:年龄,临床分期,大体分型,病灶大小,肿瘤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侵润深度,阴道切缘,脉管瘤栓,术前消瘤,盆腔淋巴结(髂内,髂外,闭孔),髂总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数目及转移数目。总结各期子宫颈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率,回顾性分析各临床病理因素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关系: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 Pearsonx2检验、确切概率法(Fisher Exact Test)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137例早期子宫颈癌患者均进行了广泛(或次广泛)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以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术,共有41例发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转移率29.93%(41/137)。其中盆腔淋巴结(包括闭孔、髂内、髂外)转移39例,转移率28.47%(39/137),其次是髂总淋巴结转移12例,转移率8.76%(12/137),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9例,转移率6.57%(9/137)。髂总,腹主跳跃式转移各1例,转移率分别为0.73%(1/137)。
   2.按照宫颈癌2009FIGO分期,Ⅰa2期有4例,均无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0;Ⅰb1~Ⅰb2期96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率27.08%(26/96),其中盆腔淋巴结转移率25.00%(24/96),髂总淋巴结转移率6.25%(6/96),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4.17%(4/96);Ⅱa1~Ⅱa2期37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率40.54%(15/37),盆腔淋巴结转移率40.54%(15/37),髂总淋巴结转移率16.22%(6/37),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13.51%(5/37)。可见,随着临床分期期别的增高,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率增高。但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分期淋巴结转移率差异不显著。即,早期子宫颈癌三组之间的腹膜后淋巴结、盆腔淋巴结、髂总淋巴结以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536;4.205;3.236;3.681;P值分别为0.175;0.096;0.181;0.156,均>0.05)。
   3.早期子宫颈癌腹膜后淋巴结最易转移的部位是盆腔淋巴结(依次为闭孔髂内淋巴结-髂外淋巴结),其次是髂总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最少。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数目≥3个或髂总淋巴结转移≥1个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OR分别是6.514,25.417;P分别为0.018,0.000)。
   4.137例早期子宫颈癌患者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与各临床病理因素单因素分析:子宫颈癌病理类型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有统计学意义(χ2=6.517,P=0.030);子宫颈癌病灶>4cm(OR=4.464;95%CI1.123-17.744;P=0.037)、分化程度差(OR=5.600;95%CI1.360-23.059; P=0.026)、阴道切缘阳性(OR=18.000;95%CI2.199-147.367; P=0.022)、脉管瘤栓阳性(OR=6.369;95%CI1.578-25.712;P=0.013)、侵润深肌层(OR=5.460;95%CI1.090-27.345; P=0.034)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相关。盆腔淋巴结转移(OR=25.032;95%CI3.011-208.093; P=0.000)以及髂总淋巴结转移(OR=25.417;95%CI5.398-119.668; P=0.000)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
   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示:病理类型、阴道切缘、髂总淋巴结转移数≥1个exp(B)分别为11.828;100.643;405.907,均大于1,所以认为这三个因素都是早期子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发生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即病理类型为腺鳞癌或其它罕见非鳞癌组织学类型、阴道切缘阳性、髂总淋巴结转移数≥1的早期子宫颈癌患者发生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较大。
   结论:
   子宫颈癌患者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规律性。最易转移的部位是盆腔淋巴结:依次为闭孔髂内淋巴结、髂外淋巴结,其次是髂总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最少。随着子宫颈癌患者临床分期的增高,腹膜后各组淋巴结转移率逐渐升高。此外,早期子宫颈癌患者肿瘤直径>4cm、病理类型为腺鳞癌或其它罕见非鳞癌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较差、阴道切缘阳性、存在脉管瘤栓、侵润深肌层、盆腔淋巴结和/或髂总淋巴结转移阳性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而早期子宫颈癌病理类型为腺鳞癌或其它罕见非鳞癌组织学类型、阴道切缘阳性、髂总淋巴结转移数≥1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临床上出现这些高危因素就应积极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