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葡萄胎恶变的高危因素及CT、MR的鉴别诊断
【6h】

葡萄胎恶变的高危因素及CT、MR的鉴别诊断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高危因素对比分析

2.2 CT、MR不同表现

3 讨论

3.1 理论意义

3.2 应用价值

3.3 局限与未来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葡萄胎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近年来滋养细胞肿瘤的死亡率及发病率明显升高,对女性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葡萄胎属于良性滋养细胞疾病,具有一定的恶变倾向,由于治疗不当或者其他因素可导致葡萄胎转变成绒毛膜癌或侵蚀性葡萄胎。本文主要为探讨诱发葡萄胎恶变的相关因素及评价CT、MR在诊断葡萄胎早期恶变时的临床应用。
  实验设计与方法:
  (一)受检者选择:
  对本院妇产科在2010年1月到2014年1月治疗的100名葡萄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所选患者均经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葡萄胎,在进一步治疗前行CT、MRI检查,随访时间在1到2年之间。参照分组标准,进行分组:高危组70例,非高危组30例,年龄在19到4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4岁。
  (二)受检者准备:
  (1)CT检查前准备:对于已婚患者,在进行检查前应用纱布条填塞入阴道中,在扫描前的1小时,口服含碘水溶液600ml左右,嘱患者憋尿,使膀胱充盈良好,充分显示肠道。
  (2)MR检查前准备:检查前饮水使膀胱充盈良好,增强膀胱与邻近结构的自然对比,同时训练患者屏气。
  (三)CY、MR的检查方法:
  (1)CT检查:所采用的设备有:Philips Brilliance16排CT,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增强扫描和CY平扫,增强扫描时,对患者静脉注射碘海醇,浓度为2ml/kg,注射速度为3ml/s,注射后的85秒开始扫描,必要时可做3mm左右的薄层重建,层距、层厚为5mm;此外还需要TOSHIBA Asteion Daul双排CT。
  (2)MR检查:采用Siemens Magnetom Trio,Erlangen,Germany3.0T磁共振仪,采用体部表面线圈,包括冠状位、轴位STIR序列扫描(IT80ms、TE42ms、TR4000ms)轴位、冠状位、矢状位T2WI(TE85ms、TR4000ms),轴位T1 WI(TE25 ms,TR550ms),扫描矩阵为192×256,FOV32cm,层厚6mm,层距7mm,重建矩阵512×512。
  (四)数据处理:
  (1)主要高危因素:葡萄胎是否重复发生、卵巢黄素化囊肿的大小、孕期、年龄等,比较有高危因素和无高危因素的患者葡萄胎的恶变率。
  (2)CT、MR对葡萄胎恶变患者的不同影像学形态表现进行鉴别分析,比较不同情况的恶变中两种检查的先进性和弊端。
  (五)图像分析:
  对选取临床证实为恶变的葡萄胎、认为有高危恶变因素的葡萄胎及不具备高危因素的葡萄胎患者的CT、MR检查资料及基本病史进行分析。
  (六)统计学处理各高危因素的恶变率对比,统计分析采用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在被研究的100例葡萄胎患者中,有70例患者有高危因素,有30例患者没有高危因素,高危因素患者的葡萄胎恶变率明显高于无高危因素的葡萄胎患者。
  (1)卵巢黄素囊肿在6cm以上的患者恶变率明显高于囊肿小于6cm的患者。
  (2)子宫等于或大于孕周的患者恶变率明显高于子宫小于孕周的患者。
  (3)停经时间在2周以上的患者恶变率明显高于在2周以下的患者。
  (4)年龄在40岁以上的患者恶变率明显高于年龄在40岁以下的患者。
  2、所有恶变患者的影像学表现:
  (1)侵袭性葡萄胎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主要表现为子宫增大,肌层增厚,增强后肌层内低密度灶,局部血管增多增粗,薄层重建显示肌层内小囊状影。熟悉其CT特征对于评估葡萄胎恶变为侵袭性葡萄胎的早期预测评估具有帮助。
  (2)MRI可以清晰地显示宫腔、子宫肌层是否受侵以及盆腔内的情况,葡萄胎和侵袭性葡萄胎MRI各具有特征性表现,葡萄胎组织是否侵入子宫肌层是鉴别诊断的关键,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