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兔的PRF和骨髓促进牙齿矿化颗粒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6h】

兔的PRF和骨髓促进牙齿矿化颗粒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实验对象

2.实验仪器

3.实验材料

4.实验方法

4.组织学评价和统计学分析方法

结果

1.大体观察结果

2.影像学观察结果

3.HE染色组织学结果

4.统计学结果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口腔颌面部骨缺损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单纯的牙齿矿化颗粒没有生物活性,吸收降解缓慢成骨效果差。富含生长因子和细胞的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和骨髓可以促进骨再生,提高骨创的修复效果。本实验将兔自体PRF和骨髓分别与牙齿矿化颗粒进行混合后植入到兔骨缺损位置,观察兔骨颅缺损修复的治愈过程并进行分析研究,比较两者促进骨再生的效果,并为牙齿矿化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1、将若干临床健康人无功能牙或阻生齿拔除,截冠清洗去除牙髓及表面纤维结缔组织,于茂福炉内1200℃煅烧30分钟,研磨成约0.15毫米小颗粒。
  2、选取8只6月龄新西兰兔,身体健康、雌雄不限、体重无明显差异。分别抽取2ml静脉血离心制成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并与牙齿矿化颗粒1∶1混合备用;分别抽取2ml骨髓血与牙齿矿化颗粒1∶1混合备用。
  3、于兔颅顶手术区域用4mm骨钻制备4个骨缺损模型。共有32个骨缺损模型,并把它们随机分为4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不填入任何材料;B组:只单纯填入牙齿矿化颗粒;C组:填入牙齿矿化颗粒与PRF混合材料;D组:填入牙齿矿化颗粒与骨髓混合材料。8只实验兔于术后第6周处死,取颅项骨标本做HE染色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大体观察
  8只实验兔无一例死亡,于术后10天拆线,伤口愈合良好,移植物无感染现象。
  二、影像学检查
  A组骨缺损区域基本无变化,只在骨缺损周边有微量骨不透射影出现;B组骨缺损区域呈不规则圆形不透射影;C组骨缺损不透射影吸收明显,在骨缺损边缘可见大量低灰度的不透射影出现,有新骨形成;D组骨缺损不透射影吸收明显,在骨缺损边缘及中央均有大量低灰度不透射,新骨形成较多。
  三、HE染色组织学结果
  A组骨缺损区域以纤维结缔组织为主,围绕骨缺损边缘可见少量的成骨细胞和新骨形成;B组牙齿矿化颗粒吸收较少,可见有大量不规则形状的牙齿矿化颗粒集中于骨缺损区域;C组与B组相比有更多的骨移植材料被吸收,并以牙齿矿化颗粒为中心可以见有较多的新骨形成。D组与C组相比,成骨细胞含量更多,有更多的新骨形成。
  四、统计学分析结果
  6周后各组新骨生成率结果如下:A组:7.46%±2.21%;B组:17.61%±2.29%;C组:21.00%±4.73%;D组:23.42%±3.22%。其中A组的骨生成量要远小于B、C、D组的骨生成量,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的骨生成量要小于C组和D组的骨生成量,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C组的骨生成量要小于D组的骨生成量,但P>0.05,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牙齿矿化颗粒制备简单来源丰富,拥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作用,但无骨诱导作用,单独使用成骨效果有限。
  2.PRF制备简单,且不会有免疫反应或交叉感染的风险,其含有的丰富生长因子可以增强牙齿矿化颗粒的早期成骨效果,临床应用的可操作性强。
  3.自体骨髓和牙齿矿化颗粒混合应用在本实验中成骨效果最好,可以显著提高骨缺损的早期成骨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