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非血缘供者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临床研究
【6h】

非血缘供者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供者来源、HLA配型及血型

3.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和采集

4.预处理方案

5.GVHD的防治

6.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7.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与输注

8.造血重建及植入证据检测

9.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两组患者临床资料

2.造血重建状况

3.GVHD发生及治疗情况

4.移植相关并发症情况

5.移植后患者生存与原发病复发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进展

英文缩略语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非血缘供者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URD-PBSCs)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联合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分析空军总医院2005年8月至2013年8月49例(男性32例,女性17例)接受非血缘供者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1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7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1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例。其中,移植前完全缓解(CR)48例,未缓解(NR)1例。预处理方案为TBI+CY+Ara-c(白消安+环磷酰胺+阿糖胞苷)或TBI+CY+ Ara-c(全身放疗+环磷酰胺+阿糖胞苷)。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采用CsA+MTX+ATG/ALG+MMF(环孢素A+甲氨蝶呤+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吗替麦考酚酯)方案。所有无亲缘关系供者(男性35例,女性14例)均为HLA配型相合(高分辨配型8位点以上相合),采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4天后采集外周血干细胞。按是否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分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非血缘供者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组(UC-MSCs+URD-PBSCT,22例)和单纯非血缘供者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组(URD-PBSCT,27例)。输注非血缘供者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有核细胞中位数分别为8.10(4.76-17.5)×108/kg(受者体重),8.15(4.33-21)×10s/kg(受者体重),CD34+细胞输注中位数分别为4.25(1.03-25.27)×106/kg(受者体重),7.29(2.31-20)×106/kg(受者体重)。输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之前MSCs+URD-PBSCT组平均回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数为1.0×106/kg(受者体重)。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相关死亡(Transplant-related mortality,TRM)、生存时间及生存率、复发率(Relapserate,RR)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造血干细胞植入过程顺利,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URD-PBSCT组中有8例患者预处理方案为TBI+CY+Ara-C(P=0.016)。除UC-MSCs+URD-PBSCT组1例患者+13d死于肝静脉闭塞病(HVOD)外,其它患者1月后经性染色体或DNA指纹测定证实造血干细胞完全供者型植入。与URD-PBSCT组相比,UC-MSCs+URD-PBSCT组粒细胞植入中位时间短(12d vs15d,P=0.041);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及广泛性cGVHD发生率低(20.0% vs51.9%,P=0.026;5.0% vs33.3%,P=0.040);移植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率高(81.0%vs51.9%,P=0.037)。两组之间移植后造血干细胞植入率,血小板重建,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cGVHD)的发生时间,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肺部感染,出血性膀胱炎,1年复发率、累积复发率及1年生存率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安全、有效,粒细胞造血重建快,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低,但应注意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发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