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临终关怀新理念的实践问题研究与比较
【6h】

我国临终关怀新理念的实践问题研究与比较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有利于提高生命质量

2.临终关怀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3.促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模式

(三)创新点与难点

1.创新点

2.难点

(四)相关研究及进展

(五)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实地调查法

二、临终关怀的起源及其必要性

(一)临终关怀的起源

(二)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必要性

1.临终关怀服务在理论上的必要性

2.临终关怀服务在实践上的必要性

三、临终关怀的新理念以及我国临终关怀的发展现状

(一)临终关怀的新理念

1.生理照顾

2.理照顾

3.社会支持

4.灵性照顾

(二)我国临终关怀实践的现状

1.临终关怀医院

2.综合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

3.宁养院

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我国临终关怀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民对临终关怀理念模糊不清

(二)临终关怀需求与供给不平衡

(三)忽视了临终患者的需求,特别是灵性需求

(四)国人受传统生死观的束缚及死亡教育的缺失

(五)医护人员缺乏专业培训,临终关怀质量不高

(六)临终关怀制度不健全

(七)缺乏志愿者及社会资源的介入

五、应对我国临终关怀服务困境的对策及展望

(一)加强临终关怀的宣传力度

(二)多渠道开展临终关怀服务

(三)重视临终患者的真实需求特别是灵性需求

(四)全民普及生死教育

(五)培养一支专业的医生队伍

(六)健全临终关怀制度

(七)建立健全志愿者制度,扩大临终关怀队伍

六、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地球上有生命以来,人类以生老病死为规律,世世代代繁衍着,并且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的转变以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频发,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逐步成为居民病伤死亡的主要原因,数以亿万人带病生存。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类越来越傲慢,当人类由于疾病或者衰老而走向生命的终点时,是依靠现代高超的科学技术同时伴有痛苦的延长生命?还是承认有限的生命并且努力过好当下的生活?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将临终关怀重新下定义,临终关怀是一门临床学科,通过早期识别,积极评估,控制疼痛和治疗其他痛苦症状,包括躯体、社会心理和宗教(心灵的)困扰,来预防和缓解身心痛苦,从而改善面临威胁生命疾病的患者和他们的亲人的生命质量[1]。随着现代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全新的医学模式,生命质量论成为当今生命伦理学的主流理论,追求生命质量成为现如今医学发展的主流趋势。
  我们的医疗总是强调“优生”,国人太过于注重“优生”,却始终忽略了“优逝”的问题。据统计,每年约有160万美国人患有临终疾病,他们和家属均可以获得临终关怀服务,而在我国,每年有约500万人死于疾病或正常死亡,而其中接受临终关怀服务的比例不足1%。这意味着临终关怀逐渐成为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的重大民生问题、现实问题,也是医学伦理学的热点问题。
  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意味着我们也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老年人和临终病人。如今,我们的经济飞速发展,政府已经开始关注养老的问题了,但对于临终关怀这一块,还很欠缺。
  本文通过对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临终关怀新理念四全照顾进行剖析,以及对北京、上海、大连等地临终关怀医院、综合性医院的生命关怀病房、宁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走访调查,发现目前我国临终关怀实践中存在的伦理困境。包括国人对临终关怀概念的模糊,临终关怀供需发展不平衡、对临终患者需求的忽视,公民生死观对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阻碍,临终关怀制度不健全,缺少志愿者服务,缺少临终关怀服务的专业队伍以及现有的临终关怀科医护人员专业知识匮乏等问题。
  现代临终关怀理念属于舶来品,需要与我国本土医疗理念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对比发达国家先进的临终关怀理念,以及我国临终关怀水平较发达的城市的全新理念,找到解决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瓶颈的对策,并对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展开美好愿景。
  临终关怀可以使临终病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活的有尊严、有价值,它是对人类生命的尊重;它也有利于更加公平地分配有限的公共卫生资源;它最能代表人性和社会文明程度。研究临终关怀对我国国民健康生活,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