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翼状胬肉的大小与角膜散光关系的临床研究
【6h】

翼状胬肉的大小与角膜散光关系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主要检查设备

3.方法

4.整理数据及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宽度、面积与术前角膜散光之间的关系

二.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宽度、面积与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之间的关系

三.翼状胬肉患者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与术前角膜散光的关系

四.翼状胬肉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散光的变化趋势

五.翼状胬肉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LogMAR)的变化趋势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翼状胬肉的治疗进展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的大小与术前、术后角膜散光的关系,探讨翼状胬肉术后角膜散光、最佳矫正视力的变化趋势,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三部眼科就诊的原发性鼻侧翼状胬肉患者共56例56眼。对以上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病史采集,行双眼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电脑验光、角膜曲率、裂隙灯及眼前节照相等检查,测量翼状胬肉的大小(包括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宽度),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即翼状胬肉在角膜缘处的中点至头部顶点的距离,宽度即翼状胬肉在角膜缘的弦长,根据长度及宽度计算出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面积(面积=长度×宽度/2)。根据角膜曲率及电脑验光结果,记录角膜散光的大小。以上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局部浸润麻醉下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瓣移植术,手术均由同一操作熟练的医师完成。随访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患者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术眼角膜散光。探讨翼状胬肉的大小与术前角膜散光及术后3月角膜散光之间的关系;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角膜散光及最佳矫正视力的变化趋势。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翼状胬肉侵入角膜长度为4.0±1.2mm,宽度为5.1±1.0mm,面积为10.5±4.4mm2。Pearson线性相关结果表明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宽度、面积与术前角膜散光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0.601、r=0.403、r=0.543,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越长,术前角膜散光越大(P<0.05)。Pearson线性相关结果表明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面积与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506、r=0.422,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宽度与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无相关性(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越长,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越大(P<0.05)。翼状胬肉患者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与术前角膜散光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41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翼状胬肉患者术前角膜散光为3.0±1.9D,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角膜散光依次为1.65±1.50D、1.09±1.09D、1.02±1.11D,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角膜散光呈明显下降趋势,而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角膜散光变化无明显差异。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散光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分别与术后1个月、3个月角膜散光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翼状胬肉患者术后1周及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提高,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后1个月、3个月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稳定。
  结论:1.翼状胬肉引起的角膜散光与其侵入角膜的长度相关,长度越长,角膜散光越大。
  2.翼状胬肉患者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与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相关,长度越长,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越大。
  3.翼状胬肉患者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与术前角膜散光呈正相关,即术前角膜散光越大,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越大。
  4.翼状胬肉手术可降低角膜散光、提高视力,角膜散光及最佳矫正视力于术后1个月趋于稳定。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