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动脉形态学的相关性研究
【6h】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动脉形态学的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病例资料

2.3D slicer软件

3.病例资料数据采集

4.病例数据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成因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从临床工作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颅内动脉瘤一般多发生于颅内血管分叉处,其中大脑中动脉M1末段发生的动脉瘤亦是如此,提示颅内动脉瘤形成与血管结构及血管角度可能有关,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搜集相关大脑中动脉M1末段动脉瘤相关数据,分析大脑中动脉M1末段动脉瘤与血管结构及角度之间的关系,从而可提示该处动脉瘤的高发因素个体,为进一步深入的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本文通过回顾分析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介入科及急诊科行颅内CT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40例病例的资料,将有瘤侧的大脑中动脉相关形态数据作为研究组,无瘤侧作为对照组。提取CTA原始平扫的DICOM格式图像资料,并应用3D slicer软件对大脑中动脉M1末段血管分叉部动脉瘤进行进一步软件重构,并量取相关数据,以同一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结构对比,分别测量该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管径及血管夹角,以统计学分析的方法研究位于大脑中动脉M1末段血管形态的形态学相关指标与该处动脉瘤发生的关系。
  结果:对40例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后,我们首先对比同一病例资料的有瘤侧及无瘤侧的大脑中动脉主干与上干的夹角、主干与下干的夹角及上干与下干之间的夹角。应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示:研究组的大脑中动脉上干与下干之间的夹角P3为179.5±36.3,显著大于对照组大脑中动脉上干与下干之间夹角p3为80.2±17.7,统计学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异(p=O.000),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大脑中动脉主干与上干之间的夹角p1、P2,主干与下干之间的夹角p2、P2的P值均大于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后我们对研究组及对照组之间的大脑中动脉主干的直径(d1、D1)、大脑中动脉上干的直径(d2、D2)及大脑中动脉下干(d3、D3)的直径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样应用配对t检验,所得结论示:d1(2.10±0.25mm)小于D1(2.21±0.23mm),P值为0.013,具有统计学意义;d2(1.85±0.22mm)大于D2(1.72±0.22mm),P值为0.004,具有统计学意义;d3(1.77±0.19mm)大于D3(1.71±0.27mm),P值为0.230,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总结数据发现有瘤侧的大脑中动脉上干与下干之间的夹角即P3均值为179,从40例病例资料中提取出P3值大于179的资料共23例,应用该23例资料对大脑中动脉的下干值进行进一步配对样本t检验统计学分析。得出在该23例资料中,d3(1.83±0.23)小于D3(1.64±0.31),所得P值为0.007,具有明显统计学差。
  结论:在该研究的目标处,研究组大脑中动脉分叉部两干之间的夹角明显大于对照组的大脑中动脉两干之间的夹角;研究组大脑中动脉主干管径明显大于对照组大脑中动脉管径;研究组大脑中动脉上干与下干的管径明显小于对照组大脑中动脉上干与下干的管径。其中,以有瘤侧及无瘤侧的大脑中动脉上干、下干之间的夹角差异更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