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PRF和BMC促进未脱矿牙本质颗粒成骨的实验研究
【6h】

PRF和BMC促进未脱矿牙本质颗粒成骨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实验对象

2、实验仪器

3、实验材料

4、实验方法

结果

1、大体观察

2、影像学检查

3、HE染色组织学结果

2、统计学分析结果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骨再生技术在种植区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研究证明,不同形式的异体牙本质都具有作为骨移植材料的潜能,包括冻干牙本质、脱矿牙本质、煅烧牙本质。经煮沸、脱脂、粉碎、消毒制备的未脱矿牙本质颗粒制备简单,便于使用,但这种材料的成骨效果等方面还有不足之处。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中含有大量生长因子,骨髓浓缩物(bone marrow concentrate,BMC)中含有大量种子细胞及生长因子,皆可促进新骨的形成。为改善煮沸法制备的矿化牙本质颗粒的成骨活性,本实验通过制作上颌窦提升植骨的动物模型,将PRF和BMC分别与未脱矿的牙本质颗粒混合后植入到上颌窦底,评价煮沸法制备的未脱矿牙本质颗粒作为骨移植材料的可行性,同时评价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和骨髓浓缩物(BMC)在骨再生中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1、收集临床拔出的智齿20颗。去除表面纤维结缔组织,快速手机去除牙釉质及牙骨质,开髓拔除牙髓,粉碎后煮沸2小时,异丙醇脱脂2小时,研磨成约0.25-0.5mm小颗粒,消毒备用。
  2、选取6只1岁龄雄性比格犬,体健,体重均约15kg。全麻下抽取5ml静脉血,离制成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与牙本质颗粒1∶1混合备用,全麻下于髂骨嵴抽取5ml骨髓,离心制成骨髓浓缩物,与牙本质颗粒1∶1混合备用。
  3、于犬口内上颌腭侧沿龈缘切开翻瓣,用大球钻去除腭侧骨板,提升窦底粘膜,共建立12个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A组:单纯植入牙本质颗粒;B组:植入牙本质颗粒与PRF混合物;C组:植入牙本质颗粒和BMC混合物。6只实验犬术后3个月处死,取标本进行大体观察,X线检测,经石蜡切片HE染色后进行组织学观察并对新骨生成量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大体和X线观察
  6只实验犬无一例死亡,术后3天实验犬饮食及生活习性恢复正常,无伤口感染症状,无排斥反应。于术后3个月处死,三组骨缺损区均愈合良好,但A组骨缺损区呈圆形凹陷,与周围骨组织界限较明显,B、C组骨缺损区骨面较平整,与周围骨组织无明显界限。X线观察3组间的骨密度未见明显差异。
  二、组织学检查
  A组:可见大量未脱矿牙本质颗粒集中于骨缺损区域,牙本质颗粒吸收较少,牙本质颗粒周围仅有少量多核巨细胞,且其周围新骨形成较少;B组:未脱矿牙本质颗粒形状更加不规则呈虫蚀状,且其周围有大量新骨形成,颗粒间新生骨呈桥状链接,骨小梁排列紧密;C组:未脱矿牙本质颗粒虫蚀状外形更加明显,并且其周围有大量新骨形成,成骨细胞较多;而与B组相比,形成的新骨密度更高,骨小梁排列更加规则。
  三、统计学分析结果
  3个月后的新骨生成率分别为:A组,13.61±8.57%;B组,32.28±4.85%;C组,36.85±9.70%。统计学分析发现,B、C组新骨生成率明显高于A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C组和B组新骨生成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未脱矿牙本质颗粒其生物相容性好,具有骨传导作用,但单独使用成骨效果有限。
  2、PRF和BMC结合使用未脱矿牙本质,均能有效地促进新骨形成。BMC促进成骨效果最好,但与PRF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