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6h】

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相关危险因素的诊断标准

四、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基本情况

二、高血压病史、入院时血压情况

三、糖尿病、高血糖情况

四、理化指标

五、影像学特征

六、多因素分析

讨论

一、PLS发生率

二、PLS相关可能危险因素分析

三.本次研究特点及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研究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收集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基本信息,对各因素进行分析,讨论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为今后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2014年01月01日-2015年12月31日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神经内科的所有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患者是否存在病情进展,分为进展组(Progressive lacunar stroke,PLS组)和非进展组(Non-progressivelacunar stroke,Non-PLS组)。统计PLS发生率,对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理化指标、影像学特征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从中选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从而确定PL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1.本次研究中,共收集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Stroke,LS)患者131人,PLS组35人,Non-PLS组96人,PLS发生率26.72%,23例(65.71%)患者于发病48小时内出现病情进展。
  2.相关因素分析
  (1)PLS组与Non-PLS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入院时NHISS评分、入院时舒张压、糖尿病史、发热、白细胞数增高、尿比重>1.010、发病至完善颅脑磁共振时间及梗死灶累积层数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2)PLS组与Non-PLS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吸烟史、梗死最大直径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高血压病史、入院时收缩压、高血糖、高甘油三酯血症、载体动脉有狭窄及梗死部位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
  (3)多因素分析
  将上述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高血压病史(OR=4.208,95%CI1.283-13.796),高血糖(OR=3.926,95%CI1.073-14.363)、高甘油三酯血症(OR=4.058,95%CI1.263-13.037)、载体动脉狭窄(OR=6.839,95%CI2.305-20.290)、椎动脉-脑桥深穿支供血区梗死(OR=8.923,95%CI1.488-53.523),以上5个变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一、通过本次研究,发现高血压病史、高血糖、高甘油三酯血症载体动脉狭、Ba穿支供血区梗死可能是PL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重点关注入院患者的上述理化指标及影像学特征,于疾病早期对可能出现PLS的患者采取有效、积极的预防及治疗手段,对于已经发生PLS的患者能够及时阻止其继续恶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